【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 7月4日,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機組正式交付並網發電。
在當日下午舉行的三峽地下電站機電設備運行交接儀式上,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誠宣佈,總裝機容量達2250萬千瓦的三峽電站全面建成投產,成為世界最大水電站和清潔能源基地。
當日交付的編號為27號的「收官」機組,由中國東方電機有限公司設計製造,中國葛洲壩集團機電建設有限公司負責安裝和調試,最終交由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運行管理。
據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機電工程局局長張成平介紹,該機組採用了「定子繞組常溫自循環蒸發冷卻」方式,「這是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在世界範圍內首次應用於巨型水輪發電機組,為蒸發冷卻技術的推廣奠定了基礎。」
「不僅限於此,三峽地下電站6台機組的主要機電設備還全部實現了國產,發電機及主變首次採用國產高等級硅鋼片,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張成平說。
三峽電站是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共安裝32台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分別位於左岸電站、右岸電站和地下電站。三峽電站第一台機組於2003年7月10日正式並網發電,到今天全部機組投產,歷時近10年時間。
三峽電站不僅裝機容量大,而且是中國機電設備實現自主創新的重要平台。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曹廣晶表示,在三峽電站這個平台上,中國開創了自主設計、製造、安裝特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時代。
三峽機組堪稱「巨無霸」,尺寸和容量大,水頭變幅寬,設計和製造難度居世界之最。一個螺絲有碗口那麼粗,安裝誤差卻要求比一根髮絲直徑還要小。
提起施工難度,葛洲壩集團機電建設有限公司通航設備安裝處黨委副書記褚永光感觸頗深。他說,地下電站是在洞室內施工,大的部件起運、吊裝等都要在狹窄的空間裡進行。「沒有現成的施工經驗可供借鑒,便是最大的難點。」
據介紹,一台三峽機組吊裝的部件近4000噸,安裝精度要求極高,嚴格到要用「道」來計量;而一毫米等於100道,20多米長的主軸線,安裝時擺度要控制在10道以內,難度極大。然而,在葛洲壩集團工程技術人員的努力下,全部機組絲毫不差地安裝到位。
三峽電站還成功地闖過了機電設備的材料關。中國三峽集團機電總工程師程永權說,硅鋼是機組用量最大的材料,幾年前,還只能由日本、韓國和歐美廠商生產製造。國內的寶鋼、武鋼等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在短時間內很快掌握了高端硅鋼產品的生產技術,生產的國產材料已成功應用到了地下電站的機電設備上。
「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和創新,中國專家如今已能熟練改進國外機電設備。」參與三峽機組建設的葛洲壩集團機電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暉說,「首批左岸機組在安裝中曾出現了高頻振動,使機組容易產生疲勞,減少設備壽命。中國專家深入機組找原因,發現定子線棒接線方式不適合機組運行規律,於是對此進行了技術創新,成功解決問題。」
十多年來,正是通過一次次改進創新,中國水電技術在三峽電站實現了從國外引進到自主創新的歷史跨越。
數據顯示,三峽地下電站6台機組機電設備主要安裝數據均達到優良標準;機組一次性開機啟動成功,一次性通過72小時試運行,運行狀況良好。
三峽電廠廠長李平詩說,三峽電站的建成投產,不僅在緩解受電區域夏季、冬季用電緊張局面,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對發展清潔能源,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產生顯著生態效果。
截至7月4日,三峽電站發電量累計達到5648億千瓦時,相當於從滾滾長江中撈起了近2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4億噸、二氧化硫500多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