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俄對敘利亞輿論與西方針鋒相對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7-20]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報道,2012年7月18日會成為敘利亞歷史的轉折點嗎?在敘利亞正副防長等人當天遭遇自殺式爆炸襲擊身亡後,這個疑問成為世界爭論最熱的話題。西方顯然希望它「會」。英國《金融時報》說,3名核心層成員遇害是對巴沙爾政權的毀滅性打擊,世人即將見證一個高度軍事化的中東國家垮臺,要不了多久巴沙爾就會退出舞台。西方政府更是迫不及待地簽發「死刑判決」,美國白宮和五角大樓18日均表示巴沙爾「正失去對國家的控制」,並呼籲國際社會支持權力過渡。美國據報已經開始為敘政府倒台做準備,重點是應對敘利亞的化學武器。俄羅斯和中國與西方的步調顯然很不合拍,兩國均表示了對恐怖主義的強烈譴責。當地時間19日上午,安理會對西方提出的含有制裁內容的涉敘決議草案進行表決,正如外界此前預測的一樣,俄羅斯和中國再次投下反對票。《華爾街日報》稱,最新一次外交失敗表明,敘利亞的命運只能由敘首都街頭的血腥衝突決定,而不是聯合國會議室。

西方揣測巴沙爾去向

當地時間19日上午,安理會對英國提出的含有制裁內容的涉敘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俄羅斯和中國再次予以否決。路透社報道稱,這是俄羅斯和中國第三次動用否決權否決西方旨在向敘總統巴沙爾施壓的決議草案。此前俄中曾多次表明,敘問題的和平解決需各方同時停止暴力,而不能僅施壓一方。《華爾街日報》說,英國起草的這份草案得到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該草案要求敘政府10天內從人口密集地區撤出軍隊和重型武器,否則將對敘政權實施制裁。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對中俄投否決票表示「驚駭」,法國代表稱,俄羅斯和中國投否決票「威脅」安南的和平計劃。而俄羅斯方面回應說,西方提出的決議草案等於打開了軍事干預的大門。

在安理會外交角力之際,敘首都的衝突正愈加激烈,《環球時報》記者夜裡多次被炮聲震醒。19日上午,交火仍在繼續。雖然是工作日,但大馬士革的交通已經變得十分稀疏,如同週末的清晨,馬路上行人屈指可數,路邊店舖無一開張。法新社稱,隨著政府軍對大馬士革部分地區進行炮擊,許多民眾紛紛逃離。

「大馬士革發生根本性變化。」《紐約時報》19日做出這樣的判斷。文章援引一名25歲女居民的話說,在襲擊事件之前,你可以感到現政權依然控制著國家,「18日下午3點後一切都改變了,事情完全改變了方向」。許多西方媒體迫不及待地將襲擊事件看做敘政權垮臺的轉折點。英國《金融時報》以「巴沙爾末日的開始」為題說,敘政府3名核心層成員週三遇害是對巴沙爾政權的毀滅性打擊,雖然它並不意味著巴沙爾政權已然完蛋,但權力精英之死將帶來巨大的挫敗感。過不了多久,巴沙爾本人就將以某種形式退出舞台。英國《衛報》稱,通往大馬士革的路是敘利亞反對派最艱難的旅程。現在,經歷過一次決定性的致命攻擊後,這座世界上最古老的首都似乎已然近在咫尺了。

西方政府也將爆炸事件視為一次轉折良機。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說,白宮發言人18日表示,3名敘利亞國防高官在安保核心區域被殺,凸顯巴沙爾正在失去控制。五角大樓也發表了類似觀點。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表示,敘利亞危機「正迅速失控」,國際社會必須對巴沙爾施加最大壓力。

「華盛頓開始為敘利亞政府倒台做準備」,《紐約時報》以此為題說,奧巴馬政府官員進一步相信阿薩德家族對敘利亞42年的統治即將終結,18日就敘利亞政府倒台制定應急計劃,重點是應對敘利亞所擁有的化學武器。五角大樓官員還同以色列國防官員討論以方是否應該採取行動摧毀敘利亞的武器設施。不過美國官員表示,美方並不建議這麼做,因為這反倒可能使巴沙爾獲得反對以色列干預者的支持。

局勢混亂導致傳言四起。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9日說,在爆炸襲擊之後,隨著誓言「解放」首都的反對派進一步逼近大馬士革中心區,敘總統巴沙爾身處何方籠罩在一片神秘之中。在政府國防部長、一名高級將領以及自己的姐夫被炸身亡後,巴沙爾既沒有公開露面,也沒有發表聲明。《洛杉磯時報》稱,巴沙爾在發生如此嚴重攻擊後沒有馬上發表公開聲明加劇了總統本人受傷或死亡的謠言。路透社19日晚些時候報道稱,來自反對派和西方的消息顯示,巴沙爾目前身處敘利亞西北部沿海城市拉塔基亞,正指揮敘政府向襲擊發起回應,爆炸發生時,巴沙爾並不在場。法新社19日晚則援引巴沙爾助手的話稱,巴沙爾正在大馬士革的總統府內「指揮國家的命運」。

敘政府對反對派的心理戰嚴厲回應。敘新聞部長扎阿比否認襲擊事件是末日的開始,他說:「我們的人民和武裝部隊的士氣高漲,處於最高水平。」敘政府迅速任命武裝部隊參謀長弗拉傑為新任國防部長,弗拉傑表示,軍隊不會被襲擊嚇倒,將斬斷「一切危害國家安全和公民的黑手」。

俄輿論與西方針鋒相對

隨著敘利亞局勢迅速升級,大國間的外交斡旋更加緊鑼密鼓。據俄新社19日報道,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捨維奇說:「俄羅斯強烈譴責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我們希望大馬士革這起恐怖襲擊的幕後主使被緝拿歸案,繩之以法。」《華爾街日報》以「俄羅斯指責西方煽動敘利亞反對派」為題說,俄外長拉夫羅夫表示,「一些夥伴國家在煽動反對派繼續行動,而不是安撫他們」,支持反對派「是沒有出路的政策」,因為巴沙爾不會主動離開。

中國的態度也備受關注。法新社19日以「中國譴責大馬士革爆炸」為題說,

中國週四對敘利亞的自殺爆炸襲擊事件強烈譴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說,中方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和暴力行徑,中方對敘利亞局勢持續緊張深感憂慮,再次呼籲敘利亞有關各方立即停火止暴。

「大爆炸震動大馬士革,為什麼這還沒有打破聯合國的敘利亞僵局?」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在提出這一問題後說,被十幾個月暴力所撕裂的敘利亞正進一步深陷混亂中,但過去一周來,局勢的惡化卻對推動世界各大國就敘利亞問題達成共識沒起到什麼作用。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大國希望聯合國決議在巴沙爾政府不能採取實際措施減少平民傷亡情況下授權實施制裁,但俄外長拉夫羅夫表示,「在爆炸襲擊背景下通過決議相當於支持革命運動,如果我們要討論的是革命的話,根本不關聯合國安理會的事。」

英國《金融時報》說,正如俄外長所言,莫斯科不會放棄大馬士革,儘管反對派成功襲擊了巴沙爾政權的心臟,因為這關乎俄羅斯影響力在中東的復甦。除了維護在中東地區的利益,莫斯科不希望西方從敘利亞危機中獲利。這是俄羅斯行為的另一個動因。文章稱,俄羅斯的重點不是多麼支持敘利亞政權,而是要使政權更迭的代價足夠高,迫使西方在敘利亞或俄羅斯放棄這種念頭。

俄羅斯輿論針鋒相對。俄《晨報》19日說,在恐怖襲擊後,西方國家不但沒有譴責恐怖襲擊,反而繼續加大對敘利亞政府的壓力,這表明西方國家在打擊恐怖主義問題上的雙重標準。目前西方國家正在按照利比亞的模式,在敘境內製造混亂,然後以人道主義災難為由為武裝干涉找借口。俄《生意人報》說,莫斯科認為,敘利亞問題的順利解決將成為未來解決內部衝突的一種模式。俄羅斯堅決反對外部干涉他國內政,因為未來任何一個國家都可能成為西方國家干涉的對象。

巴沙爾的命運將是「卡扎菲的重複」?

巴沙爾還有什麼路可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9日援引美國高官給出的兩個選擇是「fightor flight(打或者逃)」。德國《南德意志報》19日則預言,巴沙爾日子屈指可數,「他的命運是卡扎菲的重複」。不過也有一些不同看法。《華爾街日報》18日說,敘利亞總統在致命襲擊後成為焦點,但美國官員認為反對派還沒有推翻巴沙爾政府的力量。一名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戰鬥對巴沙爾政權發出了反對派有相當實力的信號,但這並不意味著大馬士革會被打敗。」

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19日說,反對派正在取勝,但對大馬士革戰鬥的觀察表明,這並不是控制敘利亞的戰鬥最高潮。文章說,關於最新的事件,兩件事值得注意,首先,三個月來反對派表現大幅改善是沙特、卡塔爾和土耳其增加對敘利亞自由軍和其他組織援助的結果。有可靠的信息顯示美國情報人員也捲入其中,甚至有傳言稱西方特種部隊在訓練反對派武裝。其次,政府所作所為表明,巴沙爾並不認為戰爭將決定於大馬士革,因為當局正在西北地區進行「清洗」。

「敘利亞正面臨南斯拉夫式的分裂嗎?」美國《時代》週刊網站19日以此問題說,沒有謹慎的投資者會賭現政權有能力通過更加猛烈的暴力恢復現狀,但即使現政權失去對越來越多領土的控制,仍可以撤退到一些受阿拉維派和基督教徒支持的地區。反對派活動家和一些分析人士早就表示,巴沙爾的追隨者也許將承認無力控制整個敘利亞,轉而固守在大馬士革北部的據點,或者轉向阿拉維派的海濱地區,那裡有俄羅斯的海軍基地。換句話說,現政權將尋求南斯拉夫式的解體,分裂為幾個國家,或者像黎巴嫩那樣,陷入長期內戰。即便這並非最終結果,也可以想像,敘利亞內戰將經歷一個漫長、血腥的階段,各派控制各自的地盤。文章還提醒,歷史上並不乏叛軍攻破首都、殺死高官後功敗垂成的案例,比如上世紀90年代阿爾及利亞、斯里蘭卡和薩爾瓦多的衝突。

      責任編輯:郁文
傳敘利亞第一夫人已逃往俄羅斯      [2012-07-20]
中方:個別國家熱衷於干涉敘利亞內政      [2012-07-20]
英媒:巴沙爾在大馬士革爆炸後首次現身電視      [2012-07-20]
敘政府大樓附近激戰 阿薩德是否還在首都成謎      [2012-07-20]
中俄否決西方涉敘決議案 因含動武內容      [2012-07-20]
中俄否決安理會制裁敘決議草案      [2012-07-19]
美政府已制阿薩德倒台緊急對策      [2012-07-19]
安南稱敘暴力事件凸顯安理會應採取果斷行動      [2012-07-19]
敘反派稱阿薩德政將府迅速瓦解      [2012-07-19]
委內瑞拉譴責敘利亞爆炸事件      [201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