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內蒙古實習記者楊紅玲內蒙古20日電】據悉,被譽為「中國冰臼之父」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第四紀冰川陳列館研究員韓同林教授,近日到內蒙古大興安嶺阿里河國家森林公園考察,在距離地面近60米高的冰蝕崑崙石上,確認花崗岩岩石面上垂直方向2000餘個直徑在數公分至數米不等的孔穴為冰臼群,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緯度最高、相對高度最高的冰臼群。在岩石的側面還發現了冰川擦痕等大量冰川痕跡。
考察中,韓同林教授確認當地發現的天書嶺石林為冰川石林,廣泛區域發現大量散在高度在數米至數十米不等的石柱為冰蝕柱。結合大興安嶺西南端較早時期發現的阿斯哈圖石林等冰川遺跡推斷,大興安嶺不僅經歷了第四紀冰川時代,而且是統一的大冰蓋。根據在堅硬的花崗岩留下的巨大規模冰川遺跡,推測冰蓋厚度相當於現代南極、格陵蘭冰蓋的厚度,也就是2000米左右。
據有關人士稱,大興安嶺冰川遺跡的發現,推翻了「大興安嶺沒有經歷第四紀冰川時代」的論斷,為開展這一地域的地理、地質考察,對研究古氣候、古環境,預測未來氣候、環境的演化趨勢提供了依據。
冰臼是指第四紀冰川後期,滴水穿石的方式,它是古冰川遺跡之一。冰臼的三大特徵是「口小、肚大、底平」。冰臼是冰川的直接產物。兩三百萬年前在巨厚冰層覆蓋處於「封閉」和「半封閉」狀態下,冰川融水沿著冰川裂隙向下流動時,由於冰層內有巨大壓力,呈「圓柱體水鑽」方式向下覆基巖及冰川漂礫進行強烈衝擊、游動和研磨,最終形成深坑,這些坑極像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稱為冰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