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人民日報:傷亡人數非敏感話題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7-26]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論語》記載,孔子家的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來就問:傷著人了嗎?而沒有先問馬怎麼樣。這就是著名的「問人不問馬」典故,其所傳遞的「人本」理念,至今可為典範。

北京「7·21」特大暴雨後,較之房屋、道路、農作物等損失,最牽動人心的是傷亡人數。雖然從最初的10人,到翌日公佈的37人,死亡人數的發佈已比從前大為提速;雖然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表示,經歷了非典,在死傷數字上「絕不會隱瞞」。但在最終的準確數字出來之前,人們對傷亡數據的關切,仍然不會消減。

而這種關切,早在南丹礦難、汶川地震、薊縣大火中,在許多地方的突發性災難中一次次呈現出來,而對這種關切的回應,我們既有成功經驗,也有過一些反面教訓。如何發佈傷亡人數,如何為傷亡人數「脫敏」,成為治理者必須處理好的一道課題。

人命關天,對生命的關切乃人之常情。正因為生命無價牽動人心,作為權威發佈者,政府自然要對傷亡人數的統計格外審慎,相關情況的核實也必須更加嚴肅。但與此同時,面對公眾的「數字敏感」,甚至出現的一些「數字猜想」,我們也需要同時思考:這種審慎和嚴肅,如何與公眾的關切與焦慮對接?又如何更好地彰顯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網上有一句名言,「當真相還在穿鞋,謠言已經跑遍半個世界」。與公民個體的信息披露不同,政府的甄別匯總有一個過程;與網絡的隨機發佈不同,政府的數據發佈也有一套程序。尤其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達,手機、微博傳遞方式多樣,今天的治理者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嚴峻的挑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在許多情況下,無論多麼快速及時,權威信息總是跑不過小道消息、網絡傳言。

然而,即便如此,從國際經驗來看,權威信息依然有跑快的時間,不實傳言仍然有擠壓的空間。

比如,就死傷人數來說,從判斷失蹤到確認傷亡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否可以滾動發佈,先報失蹤人數,再報死亡人數?從發現死者到確認身份需要一套程序,但是否可以先報死亡人數,再報死者身份?民間傳言或許不夠準確,但是否可以當作線索去核實,既回應關切又查漏補缺?信息公開不是一個靜態結果,而是一個動態過程,利用多種信息渠道及時回應公眾關切,我們就能更好地保證群眾知情權,最大限度地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同支持。

在這個意義上,學習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規律,尊重自媒體時代的輿情發展規律,正視權利意識高漲下的社會關切,善於在互動回應中建立公信力,是各級治理者必備的執政素養。事實上,相對於「負面消息」,人們更關注的是政府對待「負面消息」的態度。正如一位網友就傷亡數字在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上留言:「勇於面對,才能努力解決;努力解決,才能贏得民心。」

也是在這幾天,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強調,「因災死亡情況及時向社會公佈」。只有「公開」與「及時」連在一起,提速信息發佈,提高發佈質量,才能真正地以人為本,為死傷人數「脫敏」,也才能如恩格斯所言,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比平時更多的東西。

      責任編輯:葉蓁
京特大暴雨致經濟損失116.4億      [2012-07-25]
京接受首筆暴雨災害善款100萬      [2012-07-25]
北京暴雨災區明開建安置房      [2012-07-25]
北京市發佈暴雨藍色預警      [2012-07-25]
朝鮮暴雨成災 出動直升機救人      [2012-07-25]
北京新聞辦:不隱瞞暴雨傷亡數      [2012-07-25]
台海基會致函大陸關切暴雨災情      [2012-07-24]
北京氣象局否認1963年降雨更強      [2012-07-24]
潛水員在京港澳高速摸出81輛車      [2012-07-24]
人民日報大篇幅報道京抗擊暴雨      [201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