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台灣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專家:國家認同缺失影響兩岸關係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9-0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評社香港8月31日報道,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在《中國評論》月刊8月號發表專文《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作者表示「台灣的認同問題正在引起關注,這是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需要。必須重視的是,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及其惡劣影響,正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這一現象的出現有多方面影響因素,而所謂的『台獨史觀』及其散佈,以及所謂『台灣主體意識』及其散佈,是最基本的影響因素。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重大的直接干擾,也是兩岸和平統一最嚴重的隱患,必須及時予以有效處置。」文章內容如下:

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日益嚴重

近一個時期以來,台灣的一些民調數字引起了大陸相關人士的關注。這就是台灣一些媒體、研究部門關於台灣民眾對於自己身份認定的民調結果。下表為聯合報系民調中心的調查結果:

其他如政治大學選舉中心、《天下》雜誌等的民調結果,具體數位不同,但趨勢一致。這組民調數位顯示:2009年受調查的人群中,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最多;自認為是「中國人」的明顯少於前者,僅為前者的六分之一左右。與1997年的資料比較,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明顯增多,而自認為是「中國人」的則明顯減少。民調資料當然不可能準確,但卻表明了,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定出現了明顯的「去中國化」趨勢,也就是兩岸國家認同缺失擴大的趨勢。實際上,對於這一趨勢,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大陸人士都有親身感受。當我們與各方面台灣朋友在一起時,他們往往在不經意間說出,「你們中國」、「我們台灣」。真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地讓我們感受到其兩岸國家認同的缺失。

兩岸認同的層次性結構很明顯,至少具有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兩個層次,而這兩個層次的認同,卻正在出現日益明顯的背離趨勢。地緣、血緣和歷史的因素決定了,兩岸的文化完全相同,所以,兩岸必然具有毫無疑問的中國文化認同。對此,兩岸所有到過對岸的人都有強烈的感受。儘管兩岸的很多人也許沒有文化認同的概念,但在每個人血液和情感中的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卻在實際上形成了無法撼動的中國文化認同。儘管台灣出現了一種論調,以台灣文化的「多元融合論」,否定台灣文化的中國文化屬性,但實際上影響有限。按一般認識,在這樣強烈的兩岸文化認同的背景上,兩岸之間必然順理成章地存在著明確的國家認同。事實上,在上一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儘管兩岸之間經歷了幾十年的激烈內戰,但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具體說,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人民同為中國人的認識,從未動搖過。這顯然表明了,當時長期的嚴重政治對立、軍事對抗並沒有改變台灣人民對於自己的「中國人」認定,以及共同的國家認同。毫無疑問,兩岸之間強烈的中國文化認同,是導致兩岸之間共同的國家認同的基礎和主要推動因素。但現在台灣卻出現了完全相悖的事實,同樣在強烈的中國文化認同的背景上,卻出現了日益明顯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的趨勢。兩岸認同的兩個層次之間,出現明顯的背離趨勢,這不符合常理,卻是已經出現,並且還在發展的事實。顯然,當前和未來的兩岸認同問題,正面臨十分複雜的新局面。

然而必須看到,儘管台灣出現了日益明顯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的趨勢,但強烈的中國文化認同,仍然是兩岸之間最有效的「粘結劑」之一。強烈的中國文化認同和緊密的兩岸經濟融合,以及充分的軍事準備,將最終遏制任何「台獨」企圖的實現。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在,這三個要素都不會,也不能自動地、直接地促成台灣兩岸國家認同的強化。必須以這三個要素為基礎,把握導致台灣兩岸國家認同缺失的基本原因,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才能有效改變其發展趨勢,進而構建和強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的兩岸國家認同。

「台獨」史觀和「台灣主體意識」

是破壞台灣兩岸國家認同的基本因素

除了有著強烈文化認同的背景下,台灣兩岸國家認同的缺失日益嚴重之外;引起大陸人士關注的還有,在兩岸經濟合作、人員交流大發展的同時,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日益明顯,這同樣也是不合常理的現象。一般說來,經濟合作、人員交流的發展,應該有利於國家認同。但上一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兩岸之間實際發生的,卻是兩岸經濟合作、人員交流與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同步、持續的發展過程。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不合常理的擴大,表明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台灣島內出現了一股否定兩岸國家認同的思潮,而且迅速強化,已足以遮蔽兩岸文化認同、經濟合作、人員交流對於島內的兩岸國家認同的促進作用。這就是以「台獨」史觀為核心、以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為主要包裝的「台獨」思潮,必須對之高度重視。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隨「台獨」勢力在島內的坐大、膨脹,以及執政,「台獨」思潮在島內氾濫。但具有諷刺性的是,近三十年中,「台獨」思潮並沒有形成系統、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這是「台獨分子」急於奪取政權,心態十分浮躁的結果。同時,「台獨」思潮逆時代潮流而動,背棄民族大義,因而,必然理不直、氣不壯,自身即不可能形成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但梳理史明、杜正勝等所謂的「台獨理論家」的相關論述,以及李登輝、陳水扁等「台獨」頭面人物的言論,如「兩國論」、「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一邊一國論」等,仍然可以看到比較清晰的、所謂的「台獨史觀」的脈絡。所謂的「台獨史觀」,同樣沒有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和系統,其基本內涵實際上就是簡單的兩句話,即台灣與大陸,「你是你、我是我,互不相干」,並以此構成了「台獨」思潮的核心。「台獨」的所謂「理論家」和政客們,在無法否認絕大多數台灣民眾與祖國大陸不可分割的血緣、親緣和情緣的局面下,極力鼓吹他們並不久遠的祖輩們移居台灣後,走了一條與大陸不同的發展道路,包括所謂的「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台灣民族」,即融合了所謂的南島民族,甚至荷蘭人、日本人的血統;在台灣島形成了面向太平洋的,所謂的「海洋民族」;具有與所謂「大陸民族」的「保守」,完全不同的「開放、進取」的「民族特性」;受惠於日本的殖民統治,台灣的「現代化早已起步」,「台灣民族」已成為「現代化的、具有民主意識和素養的民族」。

總之,一二百年來台灣的發展既與大陸完全不同,也完全不相干,所以,已成為「兩個民族」和「兩個國家」。「台獨」分子們還以新加坡為例,自稱是「華人國家」,而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顯然,所謂的「台獨史觀」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和現實。要害在於,一二百年來台灣的發展雖然經歷曲折、坎坷,但從來與祖國大陸的發展息息相關,從來就沒有過一條所謂的與祖國大陸「不相干」的「台灣發展道路」。即使在日本殖民統治的五十年中,以及在1949年以後兩岸隔絕的四十年中,台灣的發展一直都是整個中國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陸與台灣的發展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除了其他因素的影響外,大陸與台灣的地緣關係有決定性影響。即便在帆船航海時代,平均寬度僅約150公里左右的台灣海峽,就不是阻隔大陸與台灣的地理屏障,相反在實際上還成為大陸與台灣交流、溝通的主要通道。這從根本上決定了,新加坡可以成為獨立的「華人國家」,而台灣則絕沒有這種可能。雖然「台獨史觀」不符合歷史事實,但在過去近三十年的台灣特定條件下,卻作為「台獨」思潮的核心,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是導致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明顯缺失的最根本原因。

「台灣主體意識」,以及由其衍生的「台灣優先」、「對台灣有利」等等,是現在台灣政壇和社會使用廣泛、影響重大的政治辭彙。「台灣主體意識」等辭彙內涵空泛、定義模糊,但「台獨」分子正是利用這些,對之極力鼓吹、拔高,以至於現在「台灣主體意識」等,已在島內具有了難以質疑的道德指標意義。「台獨」分子由此獲得了道德的制高點,從而為「台獨」思潮的氾濫提供了不可低估的能量。一方面,「台獨」分子以「愛台灣」或「不愛台灣」的道德裁判者自居,揮舞「不愛台灣」的大棒,製造「台獨」的「綠色恐怖」;另一方面,「台獨」分子又利用「台灣主體意識」等的模糊性、空泛性,淡化、掩蓋「台獨」的政治性,以降低台灣民眾對「台獨」的疑慮、擔憂,從而為「台獨」思潮及「台獨」勢力的發展爭取更大空間。所以,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台灣主體意識」等已成為「台獨」思潮最有效的外部包裝,實際上就是推進「台獨」的最有效工具。顯然,「台灣主體意識」等,是以相對潛移默化的方式,不斷改變了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定,並進而改變了國家認同,成為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日益明顯缺失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台獨史觀」作為「台獨」思潮的核心,「台灣主體意識」作為「台獨」思潮的外部包裝,在近三十年中,二者互為表裡,在推進「台獨」思潮在島內氾濫的同時,還直接地改變了島內越來越多人的身份認定,進而導致了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的日益明顯缺失。實際上,台灣民眾身份認定的改變、兩岸國家認同的日益明顯缺失,正是「台獨」思潮在島內氾濫的主要表現和結果。所以,對於「台獨」史觀和「台灣主體意識」的謬種流傳,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

日益明顯缺失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現在,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日益明顯的趨勢,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人們更多地把這一趨勢視為,台灣島內政局變化的一個動向;對其影響的關注,也多集中於對島內政局的影響方面。但實際上,這一趨勢的出現和發展,是兩岸關係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深層次變化。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的日益明顯缺失,已經並將繼續對當前和未來時期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起著直接的干擾,同時還是兩岸最終實現和平統一的最重大隱患。但只要及時予以足夠重視,這一趨勢的發展及其對兩岸關係的不利影響,又是可以遏制,直至消除的。

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日益明顯的缺失,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最重要、最直接的干擾就是,在台灣島內已經形成並不斷強化的,所謂的「愛台灣」的道德標準,對於發展兩岸政治關係,甚至只是進行政治對話、政治談判的強烈的阻礙作用。現在執政的馬英九、國民黨,一直懼怕被民進黨扣上「不愛台灣」、「賣台」的帽子,因而不僅對於和大陸進行政治對話、政治談判顧慮重重,越來越明顯地止步不前,而且在制定和推行的相關政策中,越來越多地凸顯所謂的「台灣優先」、「以台灣為主」等理念,導致了相關政策的自相矛盾,並從而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干擾。例如,馬英九鞏固和加強「中華民國」所謂的「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明顯地與其聲稱反對「台獨」的立場矛盾。民進黨一貫以「愛台灣」自居,並慣於以「不愛台灣」、「賣台」,打擊國民黨和製造「台獨」的綠色恐怖。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實際上民進黨也已被自己一貫宣揚的理念所綁架。2012年1月的選舉失敗後,民進黨行內出現了要求調整大陸政策的強烈呼聲。雖然蔡英文、蘇貞昌等都表示需要進行調整,但卻都不願、不敢認同九二共識,從而使「調整」淪為一句空話。他們明顯地是懼怕被扣上「不愛台灣」、「賣台」的帽子。顯然,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日益明顯的缺失,已經並將繼續成為兩岸推進政治對話、政治談判的主要障礙。

從長遠看,如果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日益明顯的趨勢持續發展,勢將導致兩岸關係的惡性循環:即台灣民眾身份認定不斷去中國化,導致其兩岸國家認同缺失的趨勢持續擴大,並進而導致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停滯,甚至倒退;而兩岸政治關係的停滯、倒退,又將導致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進一步擴大,以及台灣民眾身份認定去中國化的進一步強化。這一惡性循環如果持續發展,其結果只能是兩岸和平發展進程的終止,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消失。正是由於這一點,台灣的兩岸國家認同缺失日益明顯擴大的趨勢,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兩岸實現和平統一的最重大隱患,必須受到足夠重視。

如前所述,台灣民眾身份認定去中國化的加強、兩岸國家認同缺失的明顯擴大,與兩岸經濟合作、人員交流的大發展,以及兩岸強烈的文化認同,同時存在、同步發展。這一明顯有悖於常理的現象,充分表明了,過去近三十年中的台灣執政者,特別是李登輝、陳水扁二人,在島內鼓吹「台獨史觀」、宣揚「台灣主體意識」,大肆推進「去中國化」,所造成的嚴重惡果。但是,有悖常理的現象發生,卻也表明這種現象是完全可能改變的。可以肯定地說,兩岸經濟合作、人員交流的大發展持續保持,對於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定和兩岸的國家認同,必將產生重大的積極影響;而兩岸強烈的文化認同,則必將對此產生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當然,當前和未來時期的台灣執政者的理念和行動,是不可低估的重要影響因素。他們必須真正以台灣民眾的福祉為重,必須清醒認識由地緣和歷史因素決定的,大陸對台灣不可抗拒、更無法否認的重大影響。

馬英九及其後的國民黨執政者,必須消除對於被扣上「不愛台灣」、「賣台」帽子的畏懼心態,堅決撥亂反正,把被「台獨」勢力顛倒了的台灣歷史再顛倒過來;不僅積極地推進兩岸經濟合作、人員交流,而且理直氣壯地開展兩岸政治對話、政治談判。只有這樣才能確立自己既在台灣歷史上,也在中國歷史上的正面定位。

未來民進黨希望執政者,也必須徹底摒棄通過鼓吹「台獨」執政的幻想,改變僅宣揚兩岸和平和交流就可以改善與大陸關係的期待;必須認識到,民進黨與中國共產黨固然沒有歷史的「舊恨」,但卻有著民進黨堅持「台獨」立場,推進分裂路線的「新仇」。所以,民進黨必須對「台獨」的理念、立場和行動,徹底改弦更張,才可能有自己的前途。

儘管肯定還會有很多曲折、反覆,但完全可以樂觀地預料,台灣民眾身份認定的「重新中國化」、兩岸國家認同的共同化必將實現,這是歷史與地緣因素決定的,是兩岸經濟合作、人員交流大發展的必然結果。

      責任編輯:Rosemary
賈慶林:兩岸關係政治基礎不容損害和動搖      [2012-07-28]
國台辦反駁「馬英九連任後兩岸關係趨冷」說法      [2012-06-27]
馬英九:大陸領導人換屆不會改變兩岸關係      [2012-06-02]
台「陸委會」:兩岸關係特殊      [2012-05-31]
台辦副主任以圍棋妙喻兩岸關係      [2012-05-22]
馬英九面臨深化兩岸關係等任務      [2012-05-20]
蔣孝嚴:兩岸就是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關係      [2012-05-12]
楊秋興論「統獨」:兩岸難題交子孫解決      [2012-04-05]
吳敦義提兩岸關係新16字箴言      [2012-04-01]
兩岸關係決定馬英九歷史定位      [201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