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網援引日本《外交學者》9月12日文章,原題:航母困局:到底多少才夠? 有報道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已經為中國的航母確定了名字。命名前,曾有人猜測這艘「瓦良格」號可能會被命名為「北京」號、「毛澤東」號,甚至是「施琅」號,但最終可能因為在遼寧整修而被命名為「遼寧」號。
多數分析家認為,中國還會建造其他航母。最近,中國一名安全問題學者撰文稱,中國需要5艘航母來維護其海上安全。
中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將進入一個日益擁擠的海洋。印度很快將擁有一艘經過改裝的蘇聯航母,它計劃到下一個十年之初擁有3艘航母。日本海上自衛隊有2艘可搭載直升機的驅逐艦,這種驅逐艦相當於小型航母。當然美國海軍擁有11個航母戰鬥群,此外還有9艘輕型航母。
東亞航母的擴散對分析海上需求提出了問題。在不瞭解敵人潛在能力的情況下,估計戰時的需求是極端困難的。儘管對海上興趣的靜態分析有其價值,但中國、印度、日本和美國很可能都將開始對它們軍隊的需求進行動態和戰略性的思考。
但顯然,動態的比較分析也存在偏差的危險。隨著中國和印度的航母開始服役,可能出現競爭態勢,導致兩國希望進一步擴展海軍能力。與此相類似,英國、德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和大戰期間曾就建造「無畏級」戰艦展開競賽。鑒於海軍採購往往涉及國家聲望的問題,發生海上軍備競賽的可能性很高。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個海上大國對它們能建造的艦船的數量、大小和打擊能力實施了嚴格的定額控制。儘管《華盛頓海軍條約》體系或許未能阻止戰爭,但它的確承認了軍事力量的相對性質,這是至關重要的。以中國的「地區和全球競爭者」的能力為背景來看,5艘航母算不上什麼。此時此刻,捍衛中國的海上利益不需要航母。但萬一中國對其競爭者的認識以及它面對的威脅有所增加,那麼一打航母可能都不足以滿足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