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當一個本名叫管謨業的作家在五十多歲的年紀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筆名、真名、作品以及各類傳聞軼事都開始被人津津樂道,甚至連小時候「掉過糞坑,相貌奇醜,喜歡尿床」等也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
如今,一切與莫言相關的東西,都在升值。有報道稱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飆升至120萬元;簽名書在網上加價售賣,例如《透明的紅蘿蔔》要價已達10萬元;家鄉要重修莫言文學館,發展紅高粱文化旅遊……更多跟他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和事也在借他炒作。網店出現特別標注「莫言故鄉」的「高密火燒」和烤雞;某白酒網站打出廣告語稱「莫言作品多有對中國白酒的描寫,可以說,白酒是他文學作品裡的一種文化象徵」;有人甚至表示要送他一套京城黃金地段的別墅;一個知名房產商為莫言在京買房算賬並預測明年房價上漲,另一個也挺知名的房地產商曝光幾年前與莫言吃飯;甚至還有北京之外的若干個樓盤大打莫言牌,實在無牌可打的則開始分析「如果莫言攜750萬來重慶買房,哪些樓盤又將入選?」
消遣無害,消費既然是「費」,則必然帶來損耗。國人習慣了對一個取得某種巨大成就的人致以集體禮讚,比如高考狀元,再比如奧運冠軍。從奧運載譽歸來的冠軍們收穫層層加碼的各種精神和物質獎勵,多到令公眾反感,原因就在於過度消費損耗了他們的聲譽和價值。莫言的經歷則再次證明,在文學領域,這一思維與行為方式仍然通行。一些人以令主角和觀眾都感到彆扭的方式,包裝、加工、販賣,樂此不疲。而這樣的方式,與文學關係不大,根本目的在於謀利。
有評論說得好,經諾貝爾獎包裝過的莫言,是被強行拉進偶像的流水線,被加工,被裝扮,被想入非非。事實上,消遣與消費莫言正成為一種「自覺」。媒體除了反覆追問莫言「你幸福嗎」之外,大眾壓根不關心莫言為什麼不幸福,至多反問你都得諾獎了還有什麼可不幸福的,然後自忖即使你不幸福又關我什麼事。
莫言筆下的魔幻現實主義包含著令人驚歎的狂亂與荒誕,但看來現實中的光怪陸離似乎也不亞於他的作品,至於自己也成了眾人消費的對象,怕是已超越了作家的想像。也許是出於作家的敏銳,他在獲獎後就表達了莫言熱不如文學熱的態度。然而,面對非常想通過「透支」他的聲譽和價值為自己謀利的人與機構,不知莫言能夠「無語」到何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