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富士康式」成長:從流水線工人到本科生


http://www.wenweipo.com   [2012-10-28]

【本報記者 熊君慧 台北報道】自成系統的「封閉王國」,無所不在的保密制度,苛刻嚴厲的懲戒機制……「世界最大代工工廠」富士康,被外界視為一個與外面世界隔絕的「孤島」。有誰瞭解,這裡員工內心的「小宇宙」究竟蘊含多少能量和壓力?

墾丁觀海、阿里山徒步,日月潭盪舟……經過4天從台南到台中的旅程,通過領距離接觸,記者深切感受到,他們不是高牆內神秘的產業工人,不是沉默寡言、默默忍受的群體,他們善於交流,愛笑愛鬧。或許,這些「萬里挑一」的優秀員工並能代表富士康數百萬員工群體;或許,輕鬆的旅程並不能代表生產線上枯燥的工作,但是,旅行是他們彰顯年輕活力的出口。無論是工作超過20年的資深員工,還是90後的年輕人,他們都希望通過富士康找尋到人生新的希望和坐標。而事實上,他們的生活也因富士康而發生改變。

台灣行前四天,200多名員工們一路從台灣南部看到中部,遊覽了寶島美麗的山山水水。記者隨團採訪發現,萬中選一的「富士康之星」大多數為80後、90後年輕人,肖禮理無疑是他們當中的「明星」:1985年出生,入廠8年時間成長為一個事業群的生產組長,獲得榮譽至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更得到了免費的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的四年本科免費學習機會。可以說,肖禮理經歷了流水線生產工人到本科生的「富士康式」成長。

富士康目前在內地超過100萬員工,無數年輕人來了又走,肖禮理也曾一度想過離開。他說,8位同學在2004年與他同期入廠,一個月後有5位離職,都是忍受不了枯燥的流水線工作。「剛到富士康1年半,也曾想過離開。」他說,曾面試過其他工廠,最後仍選擇留在富士康。他承認,富士康給予了他培訓、上昇平台。

快速轉型的中國社會,孕育了「世界最大代工工廠」富士康,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至少創造了100萬就業崗位——同時,也有不少問題相生相伴,「富士康」三個字似乎裹挾著令人看不透的迷霧。離開深圳的流水線,肖禮理來到北京求學,他聽到外界對富士康的種種評價。每當學校的導師、同學對「富士康」三個字有議論時,肖禮理總是會對他們說:「請你們到富士康去走一走,再做出評價。」

「近期我帶著專家到富士康調研,他們都說,富士康和他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他說, 「我和我的導師討論過,在行政管理方面,富士康應該考慮如何讓各個層次的管理者,都能像郭董事那樣平易近人,在急速擴大規模的同時,考慮到80後、90後新一代產業工人的需求和特點……」

或許,只有更多的肖禮理開始思考中國製造企業的行政管理工作之時,也是中國新一代產業工人的前途被外界所真正認識、思考之日。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