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亞洲開發銀行(ADB)昨日發佈的《亞洲債券監測》報告顯示,截至9月底,中國未清償的人民幣債券總額為23萬億元人民幣(約3.7萬億美元),占2011年GDP的比重約50%。其中政府債券為17萬億元人民幣(約2.7萬億美元),企業債為近6萬億元人民幣(約1萬億美元)。
報告稱,三季度新興東亞地區本幣債券市場比二季度增長了3.5%達到6.2萬億美元,其中政府債券為4.1萬億美元,季度環比增長3.1%。該報告覆蓋的市場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亞開行警告稱,新興東亞地區的本幣債券市場規模繼續擴大而且表現良好,但風險正逐漸浮現。
國企主導中國企業債市場
截至9月底,中國人民幣債券市場的未清償債券總額為23萬億元人民幣(約3.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0.8%,季度環比增長4.2%。這意味著,如果以2011年中國GDP總額47萬億元計算,中國人民幣債券餘額占GDP比重將近一半。
報告顯示,未清償的政府債務(包括國庫券、央行票據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總額約17萬億元,同比增長7.9%,環比增長3.9%。其中,由於沖銷操作減少,央票同比下降28.5%,環比下降7.9%,拖累了政府債券的總體增速。
未清償的企業債總額約為6萬億元,同比增長20.2%,季度環比增長5.0%,主要由商業銀行債券、地方企業債券和中期票據的增長推動。其中,商業銀行債券三季度同比增幅高達46.5%,主要由於二季度銀行發行次級票據的延遲效應,因銀行為應對中國版巴塞爾協議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而提前尋求增加資本基礎。
地方企業債券三季度同比增長51.7%,中期票據增長32.3%,而國有企業債券增幅為13.1%。由於持續缺少發行,資產抵押證券(ABS)餘額持續下滑,三季度減少16.5%。總體來說,三季度的企業債發行有所下降,除了地方企業債券和中期票據。
從發債機構來看,中國的企業債市場由相對少數的發行者主導。截至9月底,最大的30家企業債發行機構佔了所有6萬億元未清償企業債中的3.5萬億元,約60%的份額,而前十大發行企業佔了2.4萬億元。
報告指出,國有企業主導了中國的企業債市場。在最大的30家企業債發行機構中,23家為國有企業,截至9月末還有未清償債券3.1萬億元。
前十大企業債發行機構全部為國有企業。截至9月底,鐵道部的企業債餘額最多,為6970億元,其次是國家電網公司(3265億元)、中石油集團(3100億元)、工商銀行(2300億元)、中國銀行(1969億元)、建設銀行(1600億元)、中石化(1582億元)、中央匯金(1090億元)、農業銀行(1000億元)、神華集團(920億元)。
從中國的債券投資者主體來看,中國國庫券市場的最大投資者仍然是銀行,截至9月底,銀行擁有這類債券的68%,高於6月底的65%。在政策性銀行債券市場上,銀行的主導地位更加明顯,截至9月底,銀行擁有85%的政策性銀行未清償債券。
在企業債市場上,銀行依然是最大「債主」,儘管份額要小於國庫券和政策性銀行債券。截至9月底,銀行持有的未清償企業債份額降至45%,低於去年同期的50%。保險機構和基金所持企業債份額則分別上升至21%和25%。
新興東亞國家債券收益率回落
「本地債券市場正面臨一系列下行風險。美國可能會掉入財政懸崖,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也不得不應對增速放緩。」亞開行地區經濟一體化辦公室主任伊萬·阿齊茲(Iwan Azis)表示:「資本流入波動加劇以及區域通脹攀升也是潛在威脅。」
發達市場的波動溢出到本地債券市場也是另一大風險。這份報告顯示,外部衝擊和波動在國內各類市場以及亞洲各國市場之間的傳播度也日益增加。這意味著亞洲監管者需要在國家、區域和全球層面上監測並協調市場政策。
新興東亞地區的債券市場在增速、發行和收益率方面已表現出越來越大的差異化。在政府債券市場,三季度環比增速最快的五個國家分別是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菲律賓和泰國。然而,韓國和中國香港的政府債券市場增長微弱,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甚至有所收縮。
今年第三季度,多數國家的債券收益率在通脹溫和、經濟表現強勁和投資者需求穩定的背景下有所回落;但中國的國債收益率有所上升,因投資者擔憂經濟增速放緩和通脹壓力。
與今年6月底相比,截至9月底的中國政府債券收益率水平有所升高,尤其是短期國債收益率。以1年或更短期的國債為例,截至三季度末,收益率上升幅度了46~61個基點。與此同時,2~6年期國債的收益率上升了15~53個基點,7~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幅為11~24個基點。9月底至10月底,收益率進一步上升,1年期或更短期的國債收益率又上升了11~17個基點,7年期上升了10個基點,而10年期上升了13個基點。
此外,這份報告的年度流動性調查顯示,新興東亞地區整體的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市場的流動性有所上升,提升投資者多樣性、增加可獲得的對沖工具、加大透明度都是促進新興東亞地區本幣債券市場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