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經濟觀察報報道,11月19日,新華網發佈消息稱,日前,中共中央決定:李源潮同志不再兼任中央組織部部長職務;趙樂際同志兼任中央組織部部長,不再兼任陝西省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
這一天,陝西省委召開的全委(擴大)會議宣讀了中央的決定,陝西省省長趙正永說,這5年多來,是陝西發展最快、變化最大、人民福祉不斷提高的5年,是全省心齊、氣順、勁足的5年。
過去的5年,陝西GDP年均增長14.9%,順利進入GDP「萬億俱樂部」,在全國的經濟排位以每年躍升一位的速度,提升5位,人均GDP先後突破3000、4000、5000美元……
這5年中,趙樂際在陝西做對了什麼?而對於他的繼任者來說,又將面臨哪些新的挑戰?
認識
55歲的趙樂際,是陝西西安人。趙樂際與習近平、王岐山等擁有類似的知青經歷,1974年,17歲的趙樂際來到青海省貴德縣河東鄉貢巴大隊,成為插隊知青。
後來仕途一路平坦,2003年,46歲的趙樂際出任青海省委書記,再次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省委書記。在此前一年,趙樂際當選為十六屆中央委員,並在此後當選為十七屆、十八屆中央委員。
在他主政青海期間,青海的GDP增加近兩倍,建立了柴達木盆地循環經濟區,而且早在2001年就響亮提出,污染環境的企業,不要轉移到青海來,並建立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自然保護區。
在青海主政的趙樂際,不僅將青海帶入有史以來最快的經濟發展期,更展現出他社會治理領域的成就,離開青海時,中組部副部長李建華評價說,「2000年以來的 7年,是青海省建國後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又說他「在全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鞏固和發展了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2007年,趙樂際來到陝西,開始面臨比青海更複雜的局面。
在當年的黨代會上,趙樂際在做報告時說:全省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體制障礙、結構束縛、增長粗放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經濟增長還沒有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經濟社會發展、區域發展、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特別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仍然滯後;國有企業改革任務繁重,縣域經濟實力不強,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勢頭減緩,資源、環境和就業形勢嚴峻……
相比於青海,陝西是西部經濟大省,省情複雜,區域發展不均衡。趙樂際說,新時期的陝西顯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和階段性特徵——經濟總量迅速擴張,資源優勢進一步發揮,重大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進入新的高峰期,農村人口不斷轉向城鎮和非農領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
但「同時,瓶頸制約尚未消除,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的壓力更加突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和促進區域、城鄉、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任務更為迫切」。
當時西部雖然有資源優勢,但資源優勢卻沒有轉變為經濟優勢,2005年,時任陝西省副省長的洪峰到國務院參加能源方面的會議,「當時一位國務院副總理問我,你們省怎麼老是支持本地的延長石油集團,而不支持中石油。」
洪峰當時說,西煤東送、西電東輸、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猶如抽水機,將西部優勢資源形成的稅收源源不斷地抽走,造成了東西部收入差距拉大。
2006年,陝西GDP實現4383.9億元,財政總收入697.5億元,當時正是西部大開發的第五個年頭,但許多人發現,東西部相對差距縮小了,絕對差距包括人均GDP、老百姓收入等方面卻在拉大。
對這些問題的清醒認識,貫穿了趙樂際接下來5年的施政綱領。
高增速
趙樂際的判斷是,發展和增速仍然是陝西的基本省情,只有解決好發展的問題,才能有餘力進一步理順其他結構性問題。
來到陝西後的第二年,趙樂際就將當年陝西的經濟增速目標設定為13%,使陝西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個敢於將增速目標設定為13%以上的省份。
今年在不利的宏觀環境下,陝西依然將經濟增速目標設為13%,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央政府已經將今年的GDP增速目標調低至7.5%,陝西省委、省政府曾對此進行研究討論,認為必須保持一個較高增速,才能保證就業、居民增收、民生改善等重大問題。
在討論中,陝西官員們認為,「考慮到陝西的發展實際,經濟增速前年是14.6%,去年是13.9%,已經步入發展的快車道,要保證不出現經濟的大起大落,就必須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增長靠什麼?陝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西部大開發總思路課題主持人張寶通說,「首先要發揮我們自己的優勢,依靠我們陝北的煤炭、石油和陝南的礦產,實事求是的理念體現在陝西抓了能源重化工這類以前不敢講、其他省份進行調整的產業。」
這5年中,陝西的龍頭產業從過去的裝備製造業,逐漸過渡為「二元工業化」——裝備製造和能源資源工業並重。
2010年年中,陝西的能源化工、有色冶金三大產業都以超過4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重工業增速快於輕工業」。
到2011年,能源資源產業超過裝備製造業,成為陝西的龍頭產業、「第一推動力」。
陝西朝華管理學院院長單元莊說,「中國經濟現在整個產業鏈,它的重心開始由裝備製造向兩頭分,一頭向資源經濟,一頭向服務經濟,這個劃分是我們進入新時期的重點、重大的表現。」
經濟的高速增長,使陝西有能力、有財力進而面對、解決其他問題。
2011年上半年,陝西實現了財政收入翻倍式增速: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59.7億元,同比增長107.2%,速度位列全國第一。遠超第二名湖北的57.9%。
從此數字看,其地方財力已經超過了GDP位列全國第五的河南省,在中西部20省市中僅次於四川,甚至已經超過一些東部省份,比如福建。陝西省財政廳的官員解釋說,上半年的增長最重要的原因是「兩權」價款,即探礦權、採礦權價款入庫。
今年陝西兩會的分組討論中,趙樂際說,「要集中力量,把我們自己掙的,和中央轉移支付的錢,花在陝南大移民、渭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等一些陝西人以前有心無力的大項目上。」
2011年,陝西啟動了渭河治理計劃,提出要投資600億「根治渭河」,絕大多數資金,來源於陝西省、市,以及社會資金。
同年,陝西啟動了陝南、陝北大移民工程,計劃10年時間,從山區遷出279萬人——幾乎相當於三峽移民的兩倍,為了支撐這項工程,地方政府需要付出數百億的財政支持和補貼。
移民的初衷是地質災害頻發,山洪、泥石流使居住在秦嶺深山村落中的村民們幾乎每年汛期都面臨生存危險,死亡數人至數十人的地質災害事故頻繁發生。「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不宜人類生存的地區,就應該搬離,」陝西省省長趙正永說,「我很同意此前有媒體說這是我們人類向自然低頭的舉動。」
這項移民工作是被納入扶貧開發項目來做的。趙樂際在陝南調研時說,「扶貧不能遺漏一人」。
陝西西鹹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軍對本報說,這5年中,「陝西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過去不敢想、沒有能力做的事,陸續成為了現實」。
新問題
每一屆地方主政者都有著自己的時代使命,提高居民收入,以消費、內需拉動增長,切實實現「百姓富」,這也是趙樂際的繼任者們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無須諱言的是,對陝西過去5年的經濟增長來說,投資是第一推動力,國家統計局陝西調查總隊11月1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陝西全省生產總值 125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居民消費占30.1%;政府消費占14.5%;投資占67.9%。《陝西日報》稱,「十一五」以來,陝西居民消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雖然逐年下降,但始終超過三成。
時光再倒回5年前。2007年,趙樂際到陝西的第一年,他就已經認識到了需要解決提高居民收入的問題,當時他的判斷是——「陝西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現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上,表現在人民群眾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偏低」。
那段時間,他在公開場合不斷強調說,增加收入的根本在於全民創業,因此要建立健全支持創業的服務體系,制定和落實各項創業政策,鼓勵創業者從小入手、從小起步,逐步發展壯大。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西安、咸陽等城市曾先後出台了支持全民創業的意見,咸陽甚至下發《關於實施「三大創業」的若干意見》,鼓勵機關幹部離職創業的條款,「一次性補償5萬~10萬元,咸陽鼓勵機關幹部離職創業」。
當時,咸陽市、縣兩級事業單位和鄉鎮必須有20%以上的幹部離崗創業,咸陽市人事局的官員對本報說,「20%的幹部和職工離崗創業是一個基本要求,也是市委、市政府對各級各單位的一個指令性要求,各單位還可超過20%。」
他們認為,為了發展出浙江那樣的民營經濟,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讓機關幹部去帶頭創業,開一時之風氣,既然自下而上的經濟變革不能產生,那政府就應該到市場中去,以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去推動——就好比是一方沃土,政府應該撒下種子,來「種植」民營企業。
在後來,這些做法逐漸不了了之。趙樂際迅速調整了思路,重心轉向了資源經濟和發展大國企,「全民創業」的提法在近年也已經幾乎不再提及。現實也證明,「浙江那樣的民營經濟」,只能是特定時期的時代產物,要實現「百姓富」,陝西要怎樣走出一條自己的模式?這個問題等待著他的繼任者去思考、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