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評社報道,作為蘇聯解體後為數不多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不免時常被拿來同蘇聯比較。而隨著中國的崛起,特別是中國海軍的日益強大,中國海軍會否重走蘇聯海軍的老路、引發冷戰再起的危險又成為了討論的熱點。日本《外交官》雜誌網站近日刊文稱,雖然中國海軍與蘇聯海軍有不少的相似之處,但類比兩者並不合適,中國海軍明顯沒有超越地區範圍之外稱霸的野心。
文章稱,如果你對中國海軍的崛起感到驚訝的話,那麼你應該回頭看看蘇聯的歷史。儘管蘇聯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但蘇聯的海員當時卻是非常強大的對手。事實上,現在的俄羅斯時不時也會宣稱自己要重振蘇聯時期的海上雄風,並且已經付諸行動要重新恢復自己的鄂霍次克海的影響力。
莫斯科一直以來都渴望獲得強大的海上力量。斯大林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草率地重啟了「大戰艦」計劃,最後收效甚微。蘇聯的工業也證明無法滿足製造戰艦的挑戰。1960年代,在蘇聯海軍之父、五星上將戈爾什科夫的指揮下再次大力發展海上力量。冷戰後期,蘇聯海軍已經將海軍力量與陸上配備完美地結合,沿蘇聯海岸建立起了一道「藍色國防線」——美國的戰術家一直擔心蘇聯的逆火式轟炸機會冒險攻擊美國。同時,莫斯科方面也早在「反介入(anti-access)」一詞誕生前就開始訓練此項技能了。
與此同時,蘇聯海軍也與西方的海軍展開了競爭。從地緣政治理論來看,蘇聯佔據著歐亞腹地,西伯利亞和中亞的廣闊平原。蘇聯的中心位置也令莫斯科可以將其大陸力量沿內線輻射出去。蘇聯強大的海上力量影響到了東亞、南亞和西歐的邊緣地帶。
文章稱,雖然最後蘇聯解體了,但蘇聯海軍得以壯大的方式方法卻仍然是一個疑問。在整個冷戰期間,蘇聯海軍如何發展出如此強大的力量對西方分析人士來說仍然不明確。表面上,蘇聯海軍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充斥著槍支和火箭發射器。但對外界來說,他們仍然是一個「黑匣子」。蘇聯的艦隊從未經歷過戰爭的考驗。
那麼,中國的海上力量會是冷戰時期蘇聯的再現嗎?可以這麼說,但又不盡然。同蘇聯一樣,中國也是一個在公海上維護自己的大陸力量。中國的領導認為,海上力量是陸基防空、導彈部隊、近海空戰艦操作的綜合體,也是反介入和區域封鎖的基礎。
文章稱,的確中國的行動和戰術令人想到了冷戰。但與蘇聯的相似之處也僅限於此了。現在的中國領導對超出東海和南海之外的戰略設計並不是十分重視。他們似乎願意在亞洲海洋環境中開創出一個「例外主義」地帶,修正亞洲的秩序以符合中國的力量和目的。也就是說,要讓中國海軍在地中海或北太西洋集結力量仍然還是很遙遠的。
如今的中國已經不是1940年代末的蘇聯了,不是一個熱衷於顛覆鄰國和輸出政治體系的國家。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再三表示美國所謂的遏制是錯誤的。所以說,將中國與蘇聯進行類比是不合適的。中國也沒有佔據可以在整個歐亞地區部署力量的核心地帶。如果說中國海軍可以在中國海域、西太平洋,甚至是印度洋上掀起挑戰,那麼它早就這麼做了。如果北京要將自己的力量部署到更遠的海外,它就要冒著浪費其經濟發展所需資源的風險。那麼,中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文章稱,從某些方面來說,中國提出了一個比蘇聯更嚴峻的海上挑戰。通過聚集自己的注意力、精力和軍隊,中國可以在東亞彙集本土的軍事優勢。這似乎是合理的戰略邏輯。那麼,北京是要繼續自我克制,仍舊專注於地區關鍵地帶?還是要跟隨蘇聯的腳步,挑戰美國及其盟國在歐亞地帶的地位?時間會證明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