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引述美國《僑報》29日刊出評論說,一場官司,讓俏江南創始人張蘭「已經註銷戶籍並變更國籍」一事得以曝光,也被社會廣泛熱議。這個事件首重意義在於,官方既然已經明確拒絕外國人加入政協,就應避免出現更多潛藏著的「張蘭」,從而將政協委員的「公民身份」明確寫入法律規章。文章摘編如下:
一場官司,讓俏江南創始人張蘭「已經註銷戶籍並變更國籍」一事得以曝光。在備受爭議中,她也果斷出手,於近日「主動」請辭北京市朝陽區政協委員。
級別不高、人數不多、解決順利,這起「外籍政協委員」風波看上去不怎麼驚心動魄,然而,民眾在不經意間戲謔著「張蘭曾罵移民者不愛國」的同時,心中也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在政協委員中,究竟還隱藏著多少張蘭?
在中國,相比於人大代表被明文規定為須是年滿18週歲的中國公民,政協委員的身份則未作明確規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未明確禁止外籍人士加入政協。這就給外界造成一種觀感——政協委員不必是中國公民、加入外籍的華人亦可?雖然政協發言人趙啟正在今年「兩會」中口頭表示「政協委員,外籍是不行的」。
如今抓住一個張蘭緊咬不放已經意義不大,去討論她改國籍幹什麼也無關宏旨。張蘭事件的首重意義在於,官方既然已經明確拒絕外國人加入政協,就應避免出現更多潛藏著的「張蘭」,從而將政協委員的「公民身份」明確寫入法律規章,同時制定配套規則,規範委員的產生、履職、變動、辭任等,將存在的隱憂扼殺於搖籃之中。
第二重意義就是,作為在全球5000萬華僑華人之中的一大群體,已加入外籍的華人,他們或事業在中國、或心繫故國,在所在國之生計,與國家發展命運緊密相關,他們同時所具有另一重的「旁觀者」身份,使得對國家發展出謀劃策獨具優勢。因此,如何在中國的政治架構中,讓華人「名正言順」議政參政,同樣值得立法機構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