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國際在線報道,12月1日是第25個世界愛滋病日。當天,一個名為《永遠在一起》的公益短片正式發佈,再次把人們的目光聚焦到感染愛滋病的兒童身上。據瞭解,中國目前有感染愛滋病的兒童約8000人,對他們來說,上學難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導致這些孩子被迫失學?這些孩子真實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呢?他們的未來又在哪裡?本網記者採訪了多名感染愛滋病的兒童以及中國唯一一所紅絲帶小學的負責人,努力為這個問題找到答案。
中國著名歌唱家彭麗媛微笑地握著一名愛滋病感染兒童的手,在鋼琴上輕彈著音符。這樣的情節出現在中國官方1日發佈的愛滋病防治宣傳短片中。今天是世界愛滋病日,這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發佈的愛滋病防治宣傳短片約7分鐘,倡導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和幫助這些受愛滋病影響的兒童。
中國目前報告的愛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約50萬。而由於父母是愛滋病毒感染者而一出生就受到感染的兒童,也並非少數。中國疾控中心性艾中心主任吳尊友介紹說,據初步估計,中國各地愛滋病感染者中14歲以下兒童約有八千人左右。「現在我們治療的愛滋病兒童有2000多人,報告上來的一共有5000多,(加上未被發現的)我們估計一共有8000人左右。」
按照中國政府「四免一關懷」的愛滋病防治政策,艾滋兒童除了可以接受免費的抗病毒治療以外,還享受國家提供的免費義務教育。但事實上,由於歧視的廣泛存在,很多孩子都無法接受完整教育。
山西臨汾有中國唯一一所紅絲帶學校,這所小學的23名學生都是愛滋病感染者,而他們幾乎都是因為無法在普通學校就讀而進入這所學校的。在記者的採訪中,一名14歲的女孩瑤瑤講述了她以前在普通學校的經歷:
「他們知道我媽媽有這個病的時候就懷疑我有這個病,在那段時間,同學們都不跟我玩。我說沒有。就怕他們知道以後,遠遠都躲開我了,怕自己沒夥伴玩特別孤單。」
大多數感染愛滋病的兒童,都只能像瑤瑤一樣隱瞞病情,才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樣上學。儘管國家政策規定他們擁有受教育的權利,但是身份一旦被發現,他們就面臨失學。從2005年就開始在紅絲帶學校任教的劉美婷老師介紹說,義務教育的政策說起容易做起難,很多孩子不得不被迫離開學校: 「有一個孩子叫翠翠,是我們最早的一個小患者。(當時)學校知道(她感染愛滋病)以後,都不和她接觸,不和她玩,而且學校把她放在一個犄角里,導致孩子有自閉症的傾向,學校就勸阻家人讓她退學。我們接觸這個孩子的時候,她完全處於自我的狀態裡,一見生人她就害怕。」
為了讓這些孩子有書可讀,山西臨汾傳染病醫院院長郭小平建立起中國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紅絲帶學校。談起創辦這所學校的初衷,郭小平說:「當時創辦沒想到這麼多壓力,當時想孩子來了就得管起來,這種一種責任。當時沒有抗病毒藥物,也就意味著孩子壽命沒有多長,他們沒有美好的未來。當時就想把孩子管起來,也不要學歷什麼的。讓他們生活好一點,再學點文化就行了。到了現在,孩子們學習很好,而且抗病毒藥使用以後可以延長壽命,也可能他們以後用了抗病毒藥就跟正常人一樣,就得考慮學習了。」
從最初只有4個學生的小課堂,到目前發展為擁有小學部和初中部的正規學校;從戴著手套上課的老師到擁有十來個大學畢業的專業教師;從孩子們怕別人嫌棄不敢與人對視到現在當主角參演艾滋公益宣傳片,紅絲帶小學已經走過了7年的不平凡歷程,這所學校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愛。然而,對郭小平來說,這些被他視如己出的孩子們今後到哪裡去上高中,是目前最棘手的問題:
「現在的難處是一個初中班,兩年以後要考高中了,我們這學校沒有高中,看用哪種方式能把高中給上了,這是最困難的事情。(就算高中)老師無所謂校長也無所謂,但其他學生家長不願意,特別高中都是寄宿,寄宿的時候家長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愛滋病的傳染途徑主要是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一般生活和學習接觸都不會感染,這幾乎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常識。然而正如郭院長所擔心的那樣,社會對愛滋病的歧視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日前在深圳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約五成的高中生不願意與愛滋病感染者同宿舍。這樣的現實讓紅絲帶學校的孩子們上高中、參加高考,最終融入社會的願望變得十分渺茫。
儘管如此,郭小平院長對孩子的未來還是充滿信心: 「他們的未來會非常好,因為現在抗病毒藥非常好,他們的身體都沒問題,但這些孩子都很執著。他們會學有所成。我們的學生如果有兩點能達到,就是成功的,一點就是孩子們畢業後能自食其力,第二,畢業後他們能知道融入社會後,自己不能成為病毒炸彈,愛滋病這件事到我為止,不能因為我傳染給別人愛滋病。」
事實上,在很多專家看來,為愛滋病兒童單獨設立學校,這僅僅是一個無奈的選擇,更理想的做法是,讓孩子們在普通的學校接受教育,今後才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然而,在社會歧視普遍存在的現實條件下,這種美好的願望還僅僅是一個理想。
和其他孩子一樣,感染愛滋病的兒童也有自己小小的願望,做飛行員,做喜劇演員,做歌唱家等等,而他們的共同願望是創造一個沒有歧視的世界。他們的願望能否實現,這不僅取決於政府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