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11月25日,幾乎所有媒體都報道了國產殲-15艦載戰鬥機在中國海軍「遼寧」號航母上成功完成起飛和著艦的動作,並圍繞這個新聞進行一系列的解讀、評述。在報道中,幾乎所有媒體都是用了同一個關鍵詞,那就是「成功」。作為中國航母艦載機,第一次在實艦上完成起降動作,大家不是用「進行一次實驗」,而是用「成功」來表述,這是新聞報道中第一個核心關鍵詞。
在媒體和專家對此事件評論、解讀中,我們還看到另外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那就是「意義」。具體來說,在完成這樣一個動作之後,中國的航母就由一條大船變成了一個真正的航空母艦。中國的航母在實現初步戰鬥力的過程中,邁過一個關鍵的技術障礙和門檻。
說到「成功」這個關鍵詞,沒有更多好懷疑和表述的東西,這個新聞事實本身核心的東西就是成功完成起飛和降落。講到「意義」,儘管專家和媒體從不同角度解讀重大意義,但實際上完成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降所包含的重大意義,幾乎每個人都心知肚明。
值得關注的「中國速度」
那麼除了「成功」和「意義」之外,在它的背後還有什麼呢?就我來看,我會選擇「速度」這個關鍵詞。
當中國航母問世,加入海軍服役之後,沒有人懷疑中國會突破技術障礙,實現艦載機在實艦上的起飛和降落,也沒有人說中國可能突破不了這個障礙。但很少有人相信,中國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走完這一步,實現艦載機起降。畢竟「遼寧」號剛剛加入海軍服役不過兩個月的時間,而此次在實艦上起降對「遼寧」號來說僅僅是它服役後的第二次出海。這樣的速度讓很多人瞠目結舌。
單從時間上來描述速度還遠遠不夠,體現這一速度的另一信息就是完成這一過程所採用的方式。我們不是用單人單機方式來實踐,而是用多人多機同時完成起降。像這樣首次突破性的具有重大技術障礙的動作要完成的話,一般大家會選擇一個技術高超的飛行員,集中保障一架飛機,採用單人單機的方式。只要完成了這一起降,就表明完成了技術突破,爾後再實現多人多機起降方式。而中國航母直接使用了多人多機,大大縮短了從實現突破到形成航母戰鬥力過程的時間。縮短了時間意味著速度大大提升。換句話來說,在實現航母艦載機上艦、完成起降過程中,值得關注的是一個「中國速度」。
拚搏奉獻精神推動「中國速度」
講到速度,大家可能會自然而然提出另外一個問題:中國是怎樣實現這一速度的?大家注意到就在媒體報道中國航母艦載機完成在實艦上起降的同時還有另一則新聞:我們的殲-15艦載機工程項目總指揮羅陽去世。羅陽是在看著艦載機在航母上成功起降之後因心臟病突發而逝世的。這就可以讓我們聯想到中國是怎樣實現「中國速度」的。這個「中國速度」是無數個中國航空人和人民解放軍官兵用一種精神支撐著,用他們的拚搏甚至是生命來實現的。而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才有了我們看到的「中國速度」。
大型項目的高效率管理能力造就「中國速度」
除了這種拚搏和奉獻精神之外,「中國速度」背後還有一個更加值得關注的東西,那就是中國人在對於大型項目的高效率管理方面的突出能力。我們發現,在航母上完成起降的艦載機使用的塗裝依然是試飛塗裝。在通常序列完成的過程中,首先完成艦載機研製、航母下水、艦載機定型,之後再完成艦載機單機起降、然後是多機起降,最後形成初始戰鬥力,這是一個順序過程,是一項一項完成的。而在艦載機研製,航母改裝訓練過程中,許多應該一項一項完成的事情我們卻採用了並行方式。這種方式需要對大型項目的高效管理能力。我們以這種速度和方式完成這一動作,表明中國人在大型項目高效管理方面具有相當高的能力,具有突破性的進展。
有了頑強拚搏精神和大型項目高效管理能力,才實現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航母艦載機和航母發展過程中的「中國速度」,它僅僅是一個典型事例。在中國加速完成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軍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這種精神和高效管理能力也體現在其他許多領域當中,在我們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中創造出越來越多的 「中國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