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近日,北京一輛120急救車在路上遭堵車終致傷者死亡的消息引發熱議。在將矛頭指向社會車輛冷漠的同時,也有網友提出疑問,急救車為何不選擇其他道路,社會車輛到底是不願避讓還是無路可讓云云,對此,北京急救中心相關負責人11日與部分媒體見面,逐一回應。
12月7日晚高峰時段,北京市海澱區田村北路一年過五旬騎車人不幸被軋成重傷,隨後在被120急救車送往最近醫院的路上,遭遇嚴重堵車,貽誤救治時機,最終不幸去世。
此事一經披露便引發強烈關注,微博上,許多網友在將矛頭指向社會車輛冷漠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疑問。有人對其線路選擇提出質疑:其實,從事發地田村北路到武警總醫院,不一定非得走金溝河路,因為這是一個雙向雙車道,如果走復興路的話,狀況會不會好一點,因為這是一個三車道,急救車可以在公交專用道上快速通過。
「如果繞行復興路的話,永定路口會是一個巨堵的地方,因為在通常情況下,由南往北通行此處就很困難,走復興路就繞遠了,我們的避諱就是繞遠。」北京急救中心的王雨竹醫生親眼目睹了這一場悲劇。她在急救中心今日的記者會上介紹,其實司機當時首選路線是穿行航天部二院,但因為金溝河路路口發生了一起公共汽車與私家車的刮蹭事件,所以沒有成功。
「從現場到醫院不到3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0分鐘!」王雨竹這條微博被廣為轉載,很多網友追問,發生這起悲劇,到底是社會車輛不避讓還是無路可讓?
「最妨礙我們前進的,就是自行車道上違章停靠了社會車輛,致使我們不能借用自行車道往前走。」她說,但自行車道上並非停滿了社會車輛,所以還是有一定的避讓空間。
這件事情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北京市急救資源的關注。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范達在今日的記者見面會上介紹稱,北京急救中心日均呼入電話約6000次,與急救相關電話1000次左右,出車次數900到950次之間。
「這件事情傳達一個信息,就是老百姓急救呼叫需求上升很快,呼叫滿足率還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程度。」他認為,這件事情反映出的,不僅是如何避讓救護車的問題,更反映出社會如何更加高效利用120急救公共資源的問題,乃至如何保障百姓日常生活以及生命安全的問題。
他介紹,目前雖然每天有1000多次與急救相關的呼救,但真正需要現場急救的也就30%左右,所以,目前正在考慮如何區分和滿足不同需求,如何保障自救資源正確的使用。
另外,有網友提出,我們能不能借鑒吸收國外的先進模式或經驗,對此,范達說,國際上主要分為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區別在於,前者是第一時間把病人送到醫生身邊,後者則相反,是把醫生送到病人身邊。中國採用的是後者,因為這比較符合我們國家的現狀。
近年來,急救車被堵在路上導致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救治的事情屢見不鮮,悲劇屢屢上演,人們為急救立法的呼聲也漸高。范達介紹,目前,北京急救立法立項工作已結束,現在正在進行法條的編寫。至於何時能與公眾見面,他說,目前尚無明確時間表,但估計應該在一兩年之內。
他透露,北京急救立法主要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要規範政府,加強急救方面投入和監管;二要規範急救醫療機構,進行標準化建設和服務;三要規範民眾對於急救資源使用,比如什麼情況下急救人員須立即到場,什麼情況下可通過預約或其他形式解決問題。
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立法,在保障道路交通方面提供一些幫助,但通過這一部法或者規章來解決道路交通擁堵的問題,這是不現實的。他指出,道路交通這是現實,但是公民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意識,道路再通暢,這種悲劇依然會發生。
「讓120飛起來,一直是我們的夢。」對於網友關注的空中急救相關情況,范達也做了簡要介紹。他說,目前已經進入模擬艙培訓階段,此外,已和警航大隊進行初步接觸,希望通過包括與政府、航空公司等合作,能夠解決這些問題。至於何時首飛,「我想這個夢想一定會很快實現」,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