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中國紅十字會稱將力推公開透明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12-13]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央視網報道,原標題:中國紅十字會走向透明!《新聞1+1》2012年12月12日完成台本 ——中國紅十字會走向透明!

(節目導視)

解說:

從「郭美美事件」到趙白鴿的就任,再到社會監督委員會的成立,中國紅十字會的每一個舉動為何都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趙白鴿 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

紅十字會和社會監督委員會的關係,是一個合作夥伴關係,是監督者和被監督者的關係。

解說:

遲福林、俞可平、王振耀、白巖松、劉姝威、楊團,這些社會知名人士究竟如何行使監督權利?首次發佈捐贈收支情況,首次開門接受監督,中國紅十字會在信任危機中開始變革。《新聞1+1》今日關註:中國紅十字會走向透明!

主持人:

歡迎來到正在直播的《新聞1+1》。自從去年的"郭美美事件"以來,和中國紅十字會有關的新聞都是備受關注,這兩天也不例外,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成立了,本來被譽為是中國紅十字會重塑自身的公信力,走向公開透明的重要舉措。然而這樣一個本來是積極的動作,恰恰也被五花八門的正面、反面地評價著,究竟是我們太挑剔了,還是這裡面確實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去追問?今天就關注這個話題。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2012年12月12日新聞

本月的7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社會監督委員會正式成立,隨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解說:

"中國紅十字會傍名人,欲重塑公信力"、"紅十字會改革的垂范意義",一條中國紅十字會成立社會監督委員會的新聞,再次引發社會各界對紅十字會的關注。自從郭美美事件發生以來,可以說中國紅十字會的一舉一動,都能迅速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中國紅十字會以發揚人道、博愛、奉獻精神,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促進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為宗旨。"這是中國紅十字會官網上的一段話。

字幕提示:中國紅十字會建會100週年紀念演唱會

濮存昕:

紅十字事業是崇高而偉大的,是造福民眾的事業。

"走過戰亂,走過疫區,走過災荒,我們用真情托起生命的太陽。"

解說:

救災、普及衛生救護和防病知識,參與輸血、獻血,開展人道主義服務活動,開展紅十字青少年活動,參加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工作,這些都是中國紅十字會的職責。通過紅十字會對社會進行捐贈,或者接受社會的捐贈,讓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都與中國紅十字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字幕提示:2011年12月7日新聞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2011年財務收支情況的報告顯示,2010年10月1日到2011年9月30日,中國紅十字總會全年實現財務收入59091萬元,收入部分包括接受捐贈、會員會費及資金增值收支情況。

解說:

而在中國紅十字會官網顯示,其在2010年全年的財務收入則是32.57億元。在數字背後,中國紅十字會遭遇的是一場空前的信任危機。早在2011年4月,一張消費了9859元,付款單位為上海市盧灣區紅十字會的餐飲發票在網上被曝出後,引來的是網友的井噴之勢的圍觀。兩個月後,一位名叫"郭美美baby"的網友,在微博上公然炫耀其奢華生活,炫富的背後因其印證身份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而引起軒然大波。

事件發生後,紅十字會接收的全國社會捐款額度一度銳減一半。而為了改善中國紅十字會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去年11月上任的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組織了多次面對面的媒體懇談會,向幾十家媒體系統全面介紹"紅十字精神"、"紅十字會"和"紅十字人",與此同時,中國紅十字會的改革也被提上日程。

主持人:

"一個郭美美,三天毀掉紅會的一百年",這是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女士的一句評價。確實從消極層面來講,郭美美是把紅十字會的這樣一個公信力打到了最谷底,而從積極層面來講,這件事情也推動著紅會必須要公開透明,必須要回歸到慈善機構原有的、應有的本來面目上。這樣的一個消息出來之後,這個社會的監督委員會成立了,人們是什麼樣的一個反應,在節目開始前的兩個小時,我通過我自己的微博做了一個微型的並不嚴謹的小小調查,看看能不能說明一些問題。

我出的題目是:紅十字會成立監督委員會了,十六名委員裡還有白巖松哦。有人說為什麼要把白巖松提出來,他確實是委員,同時他也是這16個人當中社會知名度最高的,同時又是同事。我們來看看結果。我設了三個選項,第一是我會給紅會捐款了,投票的人是3.3%;我再琢磨琢磨是12.4%;我還是不會捐給它佔到了84.3%,這是在800多人當中進行的調查。這個數字並不嚴謹,但是它說明了一個問題,是不是和這樣的委員會,產生的過程其實人們並不瞭解有關委員怎麼產生的,遴選的標準如何,它的終極使命是什麼,似乎都顯得模糊,而就算是這個委員會能夠承擔起監督的職責,它管得好嗎,管得了嗎,管得住嗎。今天我們也請到一位嘉賓,他是這16位成員當中的一個,同時也是公益慈善問題的專家王振耀先生。王先生。

王振耀 北京師範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

你好。

主持人:

剛才看到這個調查結果,我想您應該並不意外,您有什麼樣的評價?

王振耀:

我不意外,其實這是中國社會大眾成熟的表現,你不能說建立一個監督委員會,然後大家就馬上感覺到很好,馬上就要捐款,我覺得其實那也不是我們期待的。我們期待大眾對社會對大眾委員們要對監督,其實這只是體制性改革的開始。包括我們很多委員自己在交換意見的時候都知道,未來挑戰還很多。

主持人:

當您接到邀請的時候有沒有猶豫呢啊,因為有人說似乎是把你們個人的信譽捆綁到了紅十字會身上?

王振耀:

其實對我來說,我比較特殊,我因為在行政體制裡面工作很多年,我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的體制性改革開始了,我想到的是2003年的非典。當時大家都知道,處置了很多高級的官員,我們遇到了很多的挑戰,當然也很好地解決了問題。但事後,當時國務委員華建敏就領著我們,那時候我是民政部的救災救濟司司長,然後趕快建立應急體系。通過了法律法規,最後大家知道,汶川地震是整個救災體系經受了考驗,這一次我感到很欣慰的是又是華建敏國務委員,但是他現在是副委員長,又是紅十字會的會長,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智慧的改革,先做體制,看上去好像是輕工,好像是需要一點功夫,但是實際上落下去將來是會很重的,它是一個體制的改革。

主持人:

您有沒有想過,我們假設再出現類似於郭美美的事件的話,您個人的信譽可能也面臨著破產?

王振耀:

其實是再出現這樣的事件,我們首先會和大眾在一塊兒代表大眾,直接到紅十字會的辦公室,我們會找領導,從會長、副會長,我們會直接找到他們,不僅是電話,而且可能要面對面。我們可能完全會向大眾來通報我們和領導交換意見的情況,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更直接的監督,等於我們是把大眾監督和整個社會監督,包括多方面的輿論監督,等於搭建了一個橋樑,我們來接受大家的這種質詢、委託,或者說有時候就是大家給我們捎信,或者大家給我們透露出來一些僅僅是聽說的很多這樣一些意見,我們就可以直接地帶到紅十字會的辦公室,帶到紅十字會的領導層面上,來進行直接的質詢、監督。

主持人:

現在社會監督委員會成立有幾天的時間了,這幾天當中開始工作了嗎?

王振耀:

其實這幾天,我費了相當大的時間,我們網上的交換意見,我想這兩天我的信箱裡邊,我們及時回的,更多的就是這個監督委員會的工作,我們要修改章程,然後我們要不斷地交換意見,每個人都要發表意見。我們有的委員已經,今天就跑到紅十字會的辦公室,去詳細地問一些部門,看他們的工作情況,然後檢查他們的每一個工作細節。我想這在監督委員會成立之前,可能其他社會大眾可能經常地這麼隨意地進去,可能不太容易,但是因為現在我們有了身份,我們就覺得我們應該承擔起這樣的責任。所以這幾天,我們覺得壓力很重。

主持人:

已經行動起來了,聽上去還是令人欣慰。但是相對於紅十字會這樣一個龐大的體量來講,16個人的委員會是不是顯得單薄了一點?他們該如何行使自己的職責?繼續來瞭解。

(播放短片)

解說:

在這份16人的委員名單中,不乏大家所熟知的,因藍天股份事件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的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公益慈善領域的專家,北京師範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等知名人士。

趙白鴿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常務副會長:

紅十字會和社會監督委員會的關係,它是一個合作夥伴關係,是一個合作者和被監督者的關係,它是一個獨立的機構,是一個反映社會需求的機構。

解說:

一邊是中國紅十字會這個龐大的組織,一邊是16個個體,肩負著社會信任的委員們,其實也有著自己的困惑。

(電話採訪)

王永 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社會監督委員會委員:

紅會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全國有60%的縣都有紅會組織,這個龐大的體系,我們可能很難有時間深入到每個細節去進行調研溝通,所以我們的工作難免可能會有蜻蜓點水,或者是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這也是我們的苦惱。

鄧國勝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社會監督委員會委員:

我們如果要履行自己的監督的職責,我的權力從哪裡來?我要想抽查哪個地方,那憑什麼接受我的檢查、監督?

解說:

而對於公眾關心的財務問題,也是委員們所關心的。

聲音來源:央廣新聞

解說:

遲福林透露,委員們對財務問題最為關注,提的問題也最多。

遲福林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社會監督委員會委員:

大家共同的意見,財務管理要規範、要公開,要按國際慣例來進行審查、公開。首先如何公開,第二,就是它的標準應該由第三方來審計,而且應該按國際標準來公開。紅十字會也答應他們如何來改進。

解說:

16位委員都有各自的專業背景,也在用各自領域的資源與知識去剖析中國紅十字會過去的問題、未來的方式。

記者:

如果說再發生類似於郭美美的事件,您打算怎麼監督?

(電話採訪)

王永:

其實相對於郭美美的事件來說,我覺得我們的作用可能不是監督,而是我覺得可能更多的是顧問,因為我覺得在應對郭美美的事件上,紅會的表現確實非常業餘。紅會可能在救護、在救災救助上面確實非常專業,但是在跟社會的溝通和交流上面,確實需要大幅提升。

解說:

這個剛剛成立不到一個星期的監督委員會被社會廣泛關注,而他們對於中國紅十字會,對於未來的工作,或許都還需要繼續摸索。

(電話採訪)

楊團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社會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社會監督委員會委員:

紅會自己的內部要能很好地配合,要知道這些人代表社會的力量,是為了它好,是為了它的改革。

劉姝威:

關於監督方式的問題,細節是否成熟的問題,你要是等著完全都成熟的時候再干,那這個事情會拖很長時間,你只能說摸著石頭過河,你先幹起來。

主持人:

這16位委員都有誰,我們也把他們的名字和現有的職務做了一個梳理,我們來看一下,時間的關係,我只念名字。遲福林、俞可平、王永、鄧國勝、王振耀、白巖松、呂紅兵、劉姝威以及陸正飛、張勇、楊團、金錦萍、鄭靜晨、袁岳、黃偉民以及翟曉梅。這16個委員,人們分析了一下他們的職業的比例,有八位都是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一位媒體人、兩位律師、兩名企業,兩名醫療機構的等等。總體來看有兩多,一個是名人多,一個是大忙人多。名人多,像剛才我問王先生的,他們等於把自己原來不錯的個人的信用、信譽和紅會捆綁在一起了,如果是出現了問題,個人能不能擔得起。

另外一個大忙人太多,既然是社會名人,個人事務肯定很多,能不能把這樣的一個兼職的監督委員的工作承擔得起來,人們也是存在著疑問。這裡還要再問王振耀先生,我們也從新聞當中瞭解到,監督委員會的運作經費是由紅會提供的,本著誰全授權,向誰負責的原則來講,似乎你們要向紅會負責,但是其實你們更應該是向公眾負責的。當紅會和公眾這兩者的訴求發生矛盾的時候,你們的立場如何站呢?

王振耀:

我首先要解釋的是,我們這些人都不會在紅會領工資,我們最多是在參加紅會的一些監督工作的時候,有些工作經費可能是要紅會承擔,那有的時候,也許我們不需要紅會承擔,所以我們在經費上,特別是在我們的自己收入問題上,我們是獨立的。所以當公眾和紅會發生矛盾的時候,毫無疑問這十六個人,我們都會以公眾的意見為依據。為什麼,如果說我們有一些信譽的話,主要是公眾對我們的信譽、對我們的支持,所以如果發生矛盾,我們肯定是比較專業的,比較深入的來代表公眾的意見,來質疑或者說監督大家所關心的一些環節,或者說一些事件,或者說一些項目。

主持人:

我們都知道,這個紅會也是有相當的行政級別的,很多的委員自身也是有自己的行政職務的,在監督過程中,能不能打破這種現實當中的上下級的關係,真正行使監督的這種權利?

王振耀:

我覺得我們這十六個人,大家看一看背景,可以注意一下,我們好多人大概是在社會上,在多年的經驗中,就是直言不諱地指出一些社會問題,恰恰是我們不太在乎級別,我們更多地考慮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所以現在才有一定的這種背景,才有一定的條件,進入到這個社會監督委員會。我們16個人,好幾個人我們在底下進入了深入的交談,我們覺得這個應該說責任是相當大的,應該說我們不會太在乎級別。

像我過去我就知道,我在機關裡邊也是一樣,你只有對老百姓負責,對社會負責,然後你自己的工作才有意義。如果是你必恭必敬,完全按照行政體系來做事情,我覺得恐怕我們自己的信譽就丟光了。

主持人:

好,設立這個社會監督委員會,應該說是第一步,而人們更希望的是看到更加公開的比如說賬目,比如說資金的使用情況,到底如何走向公開透明,我們來繼續關注。

(播放短片)

解說:

"社會監督委員會的監督成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公開?社會監督委員會的專業性如何保證?與其成立16人的社會監督委員會,還不如公開賬目,接受全社會的監督。"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剛一成立,就迎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廣州日報》12月10日撰文指出,"委員會不過十幾個人,紅會一年捐款捐物價值高達數十億元,即使委員民想全面監督也會有心無力。"而《法制日報》也呼籲,"公眾才是紅會的最好監督者。"

而與中國紅十字會同屬社會救助團體的兒慈會,就剛剛見識過公眾監督的威力。

字幕提示:2012年12月12日新聞

解說:

日前有網友在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公佈的《2011年財務報表》當中發現,有近48億元的資金以其它與業務相關的名義通過兒慈會的賬戶,卻沒有進入到日常業務活動或者投資當中,因而質疑兒慈會在洗錢,兒慈會對此迅速做出了回應,為財務數據的錯誤向公眾致歉。"

姜瑩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項目總監:

現金這個數當時是出錯了,實際上最後經過我們財務人員核實,發現其中有4.75億的這個數字記成了47億5千的數字。

解說:

儘管在公眾提出質疑後,兒慈會第一時間在官網進行公開道歉,但公眾依然在質疑,財務審計要經審計機構和監管方層層審核,這樣的錯誤怎麼會未被發現?

姜瑩:

這個錯誤的報表也是給到了審計師事務所。我們這邊的審計可能過來的是比較注重的是我們業務的一些費用,但是對於這種只是一個銀行的反覆的現金流,可能當時沒有最後關注到。

解說:

與此同時有人還發現,兒慈會至今募集捐款也不到2.4億元,這4.75億從何而來?對此兒慈會負責人解釋說,是他們存入四千多萬善款節餘購買了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現金流量表上的4.75億是這筆錢流入流出反覆計算的結果。隨後,兒慈會在其官網公佈了其它貨幣基金明細賬。

在這場兒慈會的"失誤門"中,公眾的監督作用被淋漓盡致地體現,而這一切監督的前提,都離不開兩個字,公開。在美國,慈善機構必須向州首席檢察官提交年度報告,而且任何美國公民都可以去慈善機構查閱帳目。

在英國,公眾對工藝性非營利組織的信息披露要求不亞於上市公司。

在法國,規範慈善機構行為的《憲章》,將財務透明確立為基本原則。

今天,當我們回看中國紅十字會的種種改革,仍不有發出《法制日報》這樣的感慨,對於紅會而言,擺脫信任危機的最好方式之一,是讓紅會完全運行在陽光之下,讓所有的賬目都變得有目可查。公開才是最好的監督。

主持人:

公開才是最好的監督,然而什麼樣的機制能保證這樣的監督,最後還要聽一聽王先生的建議。

王振耀:

我覺得當前最重要的是要首先把給老百姓辦實事,特別按照紅會的這些章程的規定,進行多方面的,包括醫療救助其它各種各樣老百姓困難的問題的解決要放在首位,在辦這些實事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就是要標準透明、程序透明,然後應該是工作的機制透明,並且各個環節也做到都比較是,非常透明的向社會來做出一些公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給老百姓辦實事放在第一位,然後社會大眾才能真正地理解,真正地關注,並且真正地願意參與到我們的紅十字會工作中來。

主持人:

好的,其實作為監督委員會來講,究竟自己是做一盆僅僅有香味的,不久就枯萎的鮮花,還是做一盆有著鋼針的仙人掌擺在紅會的桌面上,是值得我們監督的。好,感謝收看今天的《新聞1+1》。

      責任編輯:新道
粵順德紀委:周錫開無違紀問題      [2012-12-13]
四川一大橋突塌陷 影響十萬人      [2012-12-13]
李克強:建生態文明現代化中國      [2012-12-13]
溫總主持會議部署發展循環經濟      [2012-12-12]
24歲村官當選南京團市委副書記      [2012-12-12]
傳江西德昌高速因領導視察封路      [2012-12-12]
李克強: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2012-12-12]
海口一區委書記自首稱12次受賄      [2012-12-12]
劉奇葆:新聞戰線要決心改文風      [2012-12-12]
央視:習近平廣州戰區登上戰車      [201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