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新聞網1月28日報道,俄羅斯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經有意向中國出售圖-22M3遠程轟炸機,但是由於事關戰略武器交易,俄方最終變卦,不再準備向東方鄰國供應。俄專家認為,近期媒體上有關可能向中國出口36架圖-22M3轟炸機的報道純屬炒作。
俄媒稱,近期中國媒體傳出的俄將售華圖-22M3遠程導彈轟炸機的消息似乎引爆了俄羅斯各大網站,有關該飛機交易的信息浪潮備受關注,甚至就連通常只對官方報道進行評論的俄國防出口公司都被迫發表聲明,駁斥相關報道。俄專家在接受《商業在線報》網站採訪時認為,此事要麼是炒作,要麼是試探對類似交易可行性的反應。
或將對美國海軍造成新威脅
俄媒稱,近期有關俄可能向中國出口圖-22M3的消息時有報道。2013新年前夕俄軍事平等網率先報道了相關消息,在其轉譯自美國消息的報道中聲稱,中國網站再次披露,中俄已就中方購買圖-22M3改進型轟炸機組裝生產線以及36架飛機機械配件事宜達成一致。在中國組裝後的飛機將以轟-10的代號列裝解放軍海軍,用於攻擊海上目標。這項合同可能會大大改變地區力量平衡。因為圖-22M3作為高速飛行平台,能夠發射戰略巡航導彈,無論是常規裝藥,還是核裝藥,從而使中國有能力在各種地區衝突情況下在南海和太平洋行動。換句話說,這將在該地區對美國海軍造成新的威脅。
1月上旬俄羅斯一些軍事網站轉載了相關消息。儘管在新年假期結束後,沒有人特別關注這些報道,但是所有這些似乎並未結束。上周相關消息再次引發關注,俄羅斯一些國家級媒體紛紛轉載報道,從而引發民眾熱烈討論。
民眾反應不一:英明決定PK賣國論
俄民眾對於可能向中國出口圖-22M3轟炸機的動機紛紛發表評論和猜測,最為流行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中國希望得到圖-22M3以便教訓美國人和軍事野心日益膨脹的日本人;無風不起浪;亞太地區正在重新劃分勢力範圍;這是俄為爭取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支持而付出的代價。
一些評論者認為,出售遠程轟炸機是賣國行徑。俄羅斯國家領導人早就喪失了信貸資源,在此背景下,在俄軍自身裝備數量極度短缺的情況下,向中國出售超音速遠程導彈轟炸機,可以說是以較低價格向中國出售俄羅斯土地和能源政策的延續。
另外一些人認為,這完全不是非常明智的決定。向鄰國出售攻擊性武器系統是不太明智的,哪怕是多少有點老舊的武器系統,但這絲毫不能妨礙中國對機載設備和武器系統進行一定的現代化改裝。中國在此方面有經驗。俄羅斯隨後如何應對這些?二戰期間,西方國家同樣夢想著把希特勒引向東方,但是後者卻選擇首先征服綏靖主義者。俄方未必能確信中國只把精力集中在日本和台海問題上。中國有人一直念念不忘收復被沙俄割占的固有領土,基本上是半個蘇聯。
也有人認為,所有這一切都是正確的。在計劃向中國供應圖-22M3飛機的問題上最重要的是政治,此前對中國供應的所有其他類型武器裝備同樣如此。在地緣政治領域,普通人只是整日呆坐在家中的普通專家,沒有掌握國家領導人掌握的某些信息。或許,在中期前景內,北約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威脅要比普通專家想像的嚴重得多。俄羅斯必須得到中國的支持,哪怕為此付出較高代價。美國企圖通過先與俄羅斯和伊朗,後與中國的軍事對抗擺脫危機,因此中俄應當聯合應對美國威脅,俄羅斯向中國出售圖-22M3是非常英明的決定。
還有人從技術層面指出,目前俄羅斯共有213架圖-22M3,其中現役作戰飛機115架,教學用飛機8架,另有90架飛機封存,今後還有一些飛機將要封存。所有這些退役飛機都需要處理。或許,在有買主的時候,確實需要對外銷售。
有一些人指出,俄方仍舊希望向中國銷售蘇-34前線轟炸機。從形式上看,蘇-34是前線轟炸機,不是美俄條約限制的戰略飛機,而且實際上其性能還優於圖-22。
圖-22M3將要重生
作為巡航導彈載機的圖-22M3遠程轟炸機是從1974年開始研製的,主要用於替代圖-22M2,以及更早型號的圖-22M0(10架)和圖-22M1(9架)。它於1977年6月20日首飛,1978年在喀山飛機製造廠量產,1981年開始裝備蘇聯空軍,由於經過了多次改進和完善,直到1989年3月才正式批量列裝。在1993年停產前總共出產268架圖-22M3。蘇聯原計劃繼續發展圖-22M4和圖-22M5型號,根據未經證實的消息,當年已經有一架飛機升級為圖-22M4,但是隨即蘇聯進行改革,不久後解體,這些項目被迫取消。
去年初俄國防部宣佈了圖-22M3改進計劃,準備在2020年前改裝30架飛機,使其全面升級為圖-22M3M。與此前型號不同,新改型飛機能夠使用的武器裝備大幅擴大,採用以新型元器件為基礎的現代化機載設備,座艙人機工程學指標明顯改善。有報道稱,在俄空軍位於梁贊市的遠程航空兵飛行人員作戰使用和再培訓中心,已經開始進行圖-22M3M改裝訓練。據俄羅斯軍事網的消息,圖-22M3M原型機從2009年開始試驗,到2012年初,俄空軍至少已經擁有1架圖-22M3M飛機。相關改裝工作由喀山市戈爾布諾夫航空生產聯合體負責。
印度、利比亞和伊朗也曾有意進口
媒體對可能向中國出口圖-22M3消息的討論非常激烈,甚至就連俄國防出口公司也被迫公開澄清。公司官方發言人達維堅科強調,公司沒有得到中俄雙方就此話題進行討論的任何消息,過去和現在都沒有和中國就此問題進行過任何談判。此次評論屬於例外現象,因為俄國防出口公司通常嚴格遵循慣例,只對來自官方消息源的報道進行評論,但是傳出相關消息的中國網站並非官方媒體。俄國防出口公司一名匿名消息人士表示,相關消息純屬媒體炒作,是虛假報道。有人為了自己的如意算盤,不擇手段地隨意捏造。其實,向外國供應圖-22M3轟炸機在原則上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飛機屬於戰略武器。
俄媒稱,俄國防出口公司代表的上述言論顯然犯了一些錯誤。俄羅斯圖波列夫航空製造公司向《商業在線報》披露稱,向中國出售圖-22M3的問題確實曾經提起過,只不過是相當久遠的事情。對於現在重新出現的消息,公司不予評論。
實際上俄羅斯可能向國外出售圖-22M3的消息最初是在1992年披露的,當時曾經就向伊朗出口12架圖-22M3進行過談判。2001年在印度班加羅爾航展上,俄方也曾宣佈準備向印度租賃4架圖-22M3轟炸機。2004年時任俄防長伊萬諾夫曾經宣稱,俄印雙方已就銷售(而非租賃)圖-22M3問題初步達成一致。另外,俄羅斯還曾和利比亞進行過相關談判。
根據《商業在線報》掌握的消息,負責武器裝備事務的俄羅斯副防長鮑裡索夫將向喀山航空生產聯合體解釋有關圖-22M3的傳言。1月25日他出席了澤列諾多爾斯克出席小型導彈艇開建儀式,還將視察喀山飛機製造廠,這種傳言在企業下滑的情況下付出,可以理解,最終,圖-22M3在某種意義上是公司的標誌,工廠附近有紀念碑。
專家點評
對於可能向中國供應圖-22M3遠程轟炸機的消息,俄多數專家認為這是媒體炒作,實際上不太可能。俄功勳試飛員、喀山航空生產聯合體前任首席飛行員科夫巴先科說:「我國最高當局從未提出過向國外轉讓進攻性武器(如果不算坦克在內)的問題。任何進攻性武器都會掉過頭來對付我們,何況還是中國。我認為,可以向他們轉讓殲擊機,但是無論如何不能有殲擊轟炸機。還記得珍寶島嗎?有人說,中國人和赫魯曉夫吵翻了。但是這和赫魯曉夫有什麼關係?不久前世界媒體上還曾談論說,不妨從俄羅斯收回遠東,反正那裡人也不多。中國人口眾多,對中國來說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中國甚至不怕原子彈。而在這種飛機上可以隨便掛載所有武器,能對任何發出地面、水面和空中雷達反射特徵的目標實施打擊。或許,這是炒作,或許是試探反應。也可能是前任防長及其女性班底的想法。以前從未有過這種向某個國家轉讓遠程轟炸機的言論。而且,還想通過經濟型發動機增加飛機航程。誰會簽訂這項合同?還有哪些地方它飛不到?可能無法飛到莫斯科,但是要想飛到烏拉爾地區則會非常簡單。」
韃靼斯坦共和國總理顧問基列耶夫說:「總體來說,過去一直禁止轉讓這種飛機;第二,中國永遠不會購買36架圖-22M3。像往常一樣,中國只會購買3架,最多5架,然後尋找拒絕採購的借口。之後的問題甚至不是仿製。今天對中國人來說重要的不是仿製,重要的是得到知識。如果他們得到了相關知識,那麼就會設計出自己的導彈轟炸機,而且不會比我們的差。今天他們有了這種知識。在這種飛機上,所有這些都很特別。中國能夠一下子得到非常多的東西。他們會立即得到戰略飛機數據。」
俄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主任科羅特琴科說:「圖-22M3已經停產。沒有任何現成的機械配件。我們只向印度供應蘇-30MKI機械配件,在那裡在相應的航空生產基礎上組裝飛機。中國沒有這樣的平台。恢復生產?說什麼呢?這是絕對不現實的。最重要的,這是中型轟炸機,核武器載體。因此我認為,我們原則上不會向中國供應這種武器系統。溫和地說,這是不太準確可靠的消息。」
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說:「近年來這種炒作多次出現,但是實際上這種銷售合同不現實。該型飛機從90年代初開始停產,而且甚至不再生產這種飛機使用的發動機。我們空軍儲備中有一定數量的多餘的圖-22M3。但是它們需要改裝。中國未必需要。如果說到實際的可能的供應,那麼只可能是多餘的二手圖-22M3。如果說到機械配件的供應,那麼為此俄羅斯應當首先落實非常昂貴的恢復生產此類飛機的項目,恢復生產發動機。但是即便為了保有飛機(首先是圖-160)而恢復生產發動機,但是也不會有任何人準備恢復生產圖-22M3。這是一項龐大的項目。我只知道,俄空軍希望改進部分現役圖-22M3,也就是說,向中國供應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眾所周知,90年代曾經和中國討論過供應圖-22M3的事情,但結果是俄羅斯決定不向中國供應轟炸機。中國確實需要新轟炸機,他們現在正在使用類似圖-16的飛機,而且還在自力更生地進行改進,但是飛機結構是老舊的。顯然,俄羅斯準備討論供應蘇-34的可行性問題。如果確實這樣,那就應當記得,我們經常說蘇-34能夠部分完成圖-22M3的許多任務。一句話,現在俄羅斯實際上無法履行這種合同,為此需要重新生產,而這又不太現實。」(編譯: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