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2月25日出版的第8期《瞭望》新聞週刊刊發慎海雄的署名評論《打鐵必須自身硬》。全文如下:
打鐵必須自身硬
「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航中國100天,呈現出我們黨自身建設和治國理政的新局面新氣象。從高效務實、新風撲面的文風、會風,到輕車簡從、深入基層訪貧問苦;從「老虎」「蒼蠅」一起打的銳意反腐到抵制「舌尖上的浪費」——「八項規定」出台不到3個月,人們已經深切地感受到了轉作風不是虛晃一槍,不是走過場做樣子。剛剛過去的蛇年春節,清新樸素之風興起便是明證。
「打鐵還需自身硬。」習總書記曾經明確指出,定規矩,就要落實一些已經有明確規範的事情,就要約束一些不合規範的事情,就要規範一些沒有規範的事情。規矩是起約束作用的,所以要緊一點。對共產黨人來說,以自己被約束的「不舒服」換老百姓的「舒適度」,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們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人民」大寫在我們黨的旗幟上,黨的宗旨和性質決定了黨員幹部是為百姓服務的公僕,老百姓才是國家的主人。「公僕」二字,是共產黨的幹部與「官老爺」的根本區別。
鄧小平同志曾經強調「領導就是服務」,就是「主」「僕」關係所決定的。舉過拳頭宣過誓的黨員幹部,既然是公僕,必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理當「利歸天下,譽屬黎民」;既然是公僕,權重一分,不受約束的「自在度」和不負責任的「舒服感」就應該減一分,才能提高老百姓的舒適度、滿意度。通過立規矩,以硬性的權力約束確保黨員幹部嚴於律己、忠於職守、勇於擔責,人民群眾就會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被服務,實實在在地享有主人的尊嚴和幸福。
值得深思的是,有些群眾深惡痛絕的歪風邪氣,領導幹部其實也心知肚明,卻往往安之若素、熟視無睹。這種怪象的出現,從根本看,問題還是出在規矩上。有的是制定了規矩卻懸在空中不落實,中看不中用;有的是規矩不如變化快,有些領域成了監督的空白。而更多的漏洞在於規矩太鬆太軟,「牛欄關貓」成擺設。
規矩是起約束作用的。再響亮的規矩如果起不到約束作用、警戒作用,也不過是田間地頭的稻草人而已。要避免「牛欄關貓」,就必須把規矩立好,把自由裁量權壓縮得小一點,把「牛欄」扎得緊一點、細密一點,使「貓」無縫可鑽。從以往的工作看,大而化之、不痛不癢,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卻根本不「著調」,是我們不少規章制度流於形式、最終淪為「牛欄」的主要原因。
強調老百姓的舒適度、滿意度,實際就是規矩的參照系問題。我們定的規矩是參照老百姓的現實感受和需求,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自說自話,關係到規矩的現實針對性。而規矩一旦缺乏針對性,也是白紙一張。「八項規定」之所以贏得全黨全社會的熱烈共鳴,在於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緊迫性。各地各部門在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實踐中,都應當像中央制定「八項規定」那樣,以人民滿意為參照系,聚焦群眾的滿意度,把中央的精神和本地本部門的實際結合起來,在上級出台各項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更具體、可操作的配套措施。只有這樣,定出的規矩才有份量。
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說過,「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這就是後人所說的「令行禁止」的出典。制度的生命在於執行。有了好規矩,還要強化執行力。再好的規矩,如果不執行,還不如不做。強化規矩的執行力,首要的就是要讓廣大黨員幹部對遵守規章制度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規矩緊一點,受規矩制約者自然會不舒服一點。但是,規矩的養成也是習慣形成的過程,由不自覺到自覺,由他律到自律,習慣成自然,最終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品質、一種內化於心的價值理念。黨員幹部將規矩內化於心時,也就能夠外化於行。
規矩的嚴明,不僅體現在執行的力度上,還體現在對衝撞、破壞規矩者的問責、懲戒上。對個別視規矩為無物、好大喜功、驕奢淫逸的黨員幹部,必須旗幟鮮明、毫不猶豫地予以批評乃至查處。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我們應當時刻高懸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確保人民當家做主,讓人民切實掌握監督和約束權力的權利。唯此,黨員幹部才能常懷敬畏之心,一心為民,身有所正,行有所規,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凝聚民心,不負人民重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