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曾被安排到省政府去講課,由於葉青未開車而是騎的自行車,警衛將其攔在大門外。葉青稱,一般領導來開會都是司機把車停在門口,領導開完會直接坐車離開。在葉青看來,這體現的是當下的「官場文化」。
在一些人印象裡,葉青有著標準形象:一副金屬邊眼鏡,瞇瞇眼,還有一個重要裝備——自行車。「這是誤解,我不是總騎車,關鍵看路程有多遠。」他說。
他的出行理念可以概括為「3510」:3公里走路;5公里騎自行車;10公里以上還得開車。「我上下班開私家車,25分鐘車程。如果騎車,得一個多小時了。但每次去省裡開會,都會騎車,全當鍛煉身體了。」
葉青的做法被稱為「一個人的車改」。5年前,他帶著幾個幹部到基層縣市調研,由他親自開車。他解釋說:「這樣做,可以節省出司機的座位,除了自己,還能坐3位乘客。」
那時,他是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副廳級幹部,坐在司機位置,下屬一名處級幹部坐在副駕駛位置。
據葉青回憶,這名下屬幹部當過兵,年紀「比較大」,看上去也「比較滄桑」。當小汽車停到縣政府大樓門前,前來迎候的副縣長一把抓住副駕駛座位上的「葉副局長」,笑容滿面地說:「歡迎局長來視察工作。」
真正的「葉副局長」駕車被引導到停車場,沒有被熱情迎候,反而被縣政府門衛攔住,告訴他「司機只能在旁邊房間休息,不能進去」。
類似的經歷有過多次,但葉青仍堅持每次出行都親自駕駛,再帶上3個下屬幹部。「盡量把車坐滿。調研要形成規模,降低成本。」他說。
作為連續兩屆的全國人大代表,今年兩會,葉青沒能連任,也就沒有了繼續在全國兩會上呼籲「車改」的機會。
今年兩會前,湖北省人民政府安排他去講課。到了省政府大門,由於他騎的是自行車,馬上被警衛攔住了。
掏了半天,掏出了通行證,才被放行。
「一般領導來開會,司機把車停在門口,領導開完會,直接坐車離開。」葉青也因此感到煩惱:「我就不行,每次騎自行車都被攔住檢查,費半天勁找地方把自行車放好,開完會再出來找半天,取到騎自行車離開。」
如此「細節」,在葉青看來,都體現的是當下的「官場文化」。
去年,有人注意到,領導幹部開會,司機坐在車裡等候,非但不熄火,還開著空調。「我看過一個數字,這樣狀態下的車子,每3分鐘相當於跑1公里的耗油。不心疼,還不是因為公家出錢。自己掏腰包,誰捨得?」他說。
基層調研中,葉青感到,公車私用的花費已經大大超過了公用。國家發改委的一項調研報告證實了他的觀點。公車使用有三個「1/3」:辦公事占1/3、領導幹部及其親屬私用占1/3、司機私用占1/3。
「本來一輛大巴車,所有人都能坐下,但好像成了沒身份的象徵,必須一人一輛專車。公車消費很大程度是『不計成本的面子消費』。」葉青說,有的領導開會,如果和其他領導「拼車」,就有點「傷自尊」,因為「虛榮心不允許」。更何況是花「公家的錢」,大可「不必計較」。
說起來,葉青有「多重身份」:民主黨派,政府官員,曾是大學教授,也曾經是人大代表。「多重身份是個優勢,談起公車改革比較有說服力。」他這麼認為。
每次打電話給遠在福建家鄉的父親,父親總說:「你搞車改的事,你過去的同學朋友都知道,路上碰到了,都讓我勸你『車改太難了,別折騰了』。」
面對父親的勸說,葉青覺得無言以對。昔日的同學、朋友中,「很多人都配公車,縣裡一個科級幹部都配車。」葉青說,「這麼看,我確實把大家得罪了,讓別人不好受:這人怎麼老談車改?一起用著公車不就完了嗎?」甚至,有人懷疑他「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
「我倒不害怕。這是我的理想。」葉青依舊我行我素,能騎車絕不開車。
他甚至覺得,騎車給自己帶來了實惠。「心疼油錢是一方面,車位也很麻煩。很近的地方開車去,回來車位就沒有了。為了『保住』車位,近的地方我盡量不開車。而且,我很難抽時間鍛煉。我也不大理解一些官員擠出時間跑步,然後再坐公車去上班。司機上下班接送也很辛苦。」他說。
這些年,他只有兩個早晨讓司機來接。「因為要出差,出門太早了,路上車少。」他解釋道。
談到司機,葉青覺得這是公車消費的一個計算盲區。「近年來,公車領域的經費計算中,並沒加入司機的開銷。這不是小數目,養一輛車一年得幾萬元,雇一個司機一年也得好幾萬元。如果把這部分加進去,公車消費總數更大。」他說。
他記得,幾年前,曾有學者估算:公車消費大致應佔一個單位行政花費的四分之一。「這包括了跟車有關的人、維修、辦私事等各類支出。現在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車的數量、排量在增加,費用必然增加。」他表示。
日前,中央出台了八項規定。葉青特別注意到最後一條:要厲行勤儉節約,嚴格遵守廉潔從政有關規定,嚴格執行住房、車輛配備等有關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規定。對此,他很贊同。
「車改並不是針對任何人。車改是要維護政府形象。」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