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情系金秋 為畫癡狂——訪全國著名畫家、洛陽書畫研究院院長魏馳卓


http://www.wenweipo.com   [2013-03-25]
放大圖片

全國著名畫家、洛陽書畫研究院院長魏馳卓

【本報記者俞秋英、朱娟25日電】「我愛金色的秋天,因為秋天是人們收穫的季節;我愛畫金秋,是要把美麗的景色變成永恆的記憶……」每年新春伊始,他就期待秋天的到來。魏馳卓——一位用生命和熱情擁抱藝術的畫家。他獨創的「金秋系列」作品,將西方的繪畫風格巧妙地運用到中國繪畫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個性,引起了中國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收藏界的青睞。

中國當代著名詩人汪國真曾這樣評價他的畫:何謂好畫?動情怡性。我之所以欣賞馳卓先生的畫,正是因為他的畫是有境界的畫。畫有了境界便有了靈魂,便是好畫。

告別「鐵飯碗」 專心創作

魏馳卓自幼便喜愛畫畫,14歲進入美術班學習,後來成為廣州美術學院的高材生。畢業後,他進了很多人羨慕的銀行工作,一幹就是十幾年。可是,這份所謂的「鐵飯碗」工作不但未能留住他的心,而且讓他覺得與自己的繪畫藝術夢想漸行漸遠。1995年,魏馳卓毅然辭去了銀行的工作,轉而走向探索繪畫藝術的人生道路。

魏馳卓是一位頗具藝術天賦的畫家,又是勤奮刻苦的畫家。他像許多畫家一樣,最初亦是以臨摹前輩古人們的畫為主。齊白石大師說過:「秦漢人都不愚,敢於創新,現在人你摹古,古人摹誰?」徐悲鴻也曾說過:「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采之者融之。」正是受諸多先人創作理念的影響,魏馳卓待繪畫水平熟練之後,不再墨守成規,開始苦苦找尋屬於自己的藝術表達方式。

魏馳卓深知,藝術來源於生活,大自然就是藝術家最好的課堂,最好的老師,生活就是他一生取之不盡的源泉。他覺得每次采風都能帶給他從直覺感悟到理性思維二者之間超越性的創作能量,使之藝術境界、修養不斷得以昇華。

從此以後,在祖國東北、西北的土地上,時常會留下魏馳卓執著的腳印,那裡的一草一木始終撞擊著他的靈魂,讓他魂牽夢繞。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畫藝術精髓的前提下,他大但借用西方畫藝術手法的表現形式,融中國畫之意境與西洋畫之寫實與一體,在與大自然的對話中表達自己的感受,闖出了一條中國畫繪畫的新路子。

相約白樺林 情系金秋

藝術是時代的體現,藝術作品的內涵在於揭示生命的本質。欣賞魏馳卓的作品,會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嚴、神秘猶如泰山壓頂般的氣勢,使人情不自禁對生命的神奇瑰麗產生敬畏和對自然環境的呵護珍愛。尤其是他的「金秋系列」,一幅幅樹神漠魂,鶴情秋意,凋草碧野讓人彷彿能聽到大漠杳杳的胡楊高歌、草甸深處的鶴聲鹿鳴,能嗅到漠苦秋香。他的畫讓人充分體味自然力量的殘酷與強悍,觸摸生命的靈動更能讓人感悟生命力量的堅貞與偉大。魏馳卓擅長將自然天成與生命情愫融為一體,凝於心中,發於筆端,躍然紙上……

談及創作「金秋系列」作品的初衷,魏馳卓告訴記者,那是源於2001年他哥哥給他看的一張沙漠胡楊的黑白照片。「我覺得這張畫裡不僅有中國畫的味道,還有一種西方油畫的東西,非常特別。」魏馳卓說,在翻閱了大量的胡楊照片之後,他忽然發現金秋的胡楊色彩豐富,是最具有視覺衝擊力、最能打動人的。從此描繪胡楊、描繪金秋便成了魏馳卓最鍾情的內容。

所以,每年9月份,魏馳卓不管工作再忙,都會如約地去西北或者東北采風。那裡的白樺林,那裡的胡楊,都像戀人般地讓他難以忘懷。每年這個時候,金黃的白樺林、碧綠的落葉松、火紅的灌木叢交織在一起,絢麗奪目。魏馳卓見此情景,都會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恨不得一下衝出機艙,撲向那個金色的世界……

采風險喪命 追求原創

熟悉魏馳卓的人都稱他是性情中人,尤其對待藝術更是率真執著,甚至不無癲狂。

為了獲取更多原創的繪畫素材,他還親臨沙漠采風。談起沙漠采風經歷,魏馳卓激動的向記者描述,當一個人進入沙漠深處時,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就像是身處在剛打過一場激烈戰役的戰場上,而這些胡楊就是勇猛的戰士,剛強、堅毅,用粗糙的樹幹硬支撐著自己的軀體。

「當時的我忘記了風沙、烈日、乾咳和疲憊,只是忘我的對著胡楊按快門鍵。」魏馳卓說,「但我沒意識到,當太陽落山需要返回時,我卻迷失了方向。」

人們通常稱塔克拉瑪干沙漠為「死亡之海」,維吾爾語意是「進去出不來的地方」。正在記者好奇魏先生是怎麼逃生的出來的時候,他得意的告訴記者,幸好自己留個心眼,來的時候都有將沿途的風景拍攝下來,就這樣,翻著自己拍攝的胡楊照片,一路尋著撿回了一條命。

魏馳卓天生對藝術就是癲狂的,驚險的沙漠經歷並沒有停止他采風的步伐,從那之後他堅持每年為了寫生長途跋涉,累計行程數萬里,先後3次遠去西北大漠與胡楊相會,數次去東北的原始森林親身感觸大自然。

特立獨行 不懼爭議

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開派巨匠,有「千古以來第一的用墨大師」之譽黃賓虹曾經說過:「藝術之事,所貴於古人者,非為拘守舊法,固定不變也,變者生,不變者淘汰。」

為表現金秋胡楊絢麗豐富的色彩,獨特的形象和品質,魏馳卓大膽的借用西方油畫的表現手法。但是,怎麼將西方的繪畫風格巧妙的運用到中國畫當中去呢?

魏馳卓告訴記者,關鍵是墨和色。「西方油畫給人的感覺是比較渾厚,而金秋系列主要以黃、紅兩種顏色為主,如果二次用墨的話,必然會將整個畫弄髒。」

他的這種打破傳統的做法注定了要承受先行者的孤獨,爭議和質疑聲隨之而來。他的這種打破傳統的做法引起了許多人的質疑和爭議。有人稱他的畫是色彩的堆砌,沒有中國畫的線條。還有人稱他把中國畫搞得一塌糊塗,說他是對中國畫的背叛。

面對眾人的質疑,為了在藝術上有所超越,魏馳卓深知藝術不僅要打動自己,還要打動別人。於是,他選擇了堅持!魏馳卓憑著對藝術的執著與癲狂,再加上他的不懈努力,使他最終獲得了業內人士的肯定。

2010年,他被中國國際書畫藝術鑒賞委員會授予「中國書畫事業終身成就獎」,終於在其繪畫藝術道路上收穫了屬於他的金秋碩果!

個人名片

魏馳卓,號夫乾,現年55歲,十三朝古都洛陽人。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書畫家協會副主席,洛陽市書畫家協會主席,洛陽書畫研究院院長。

魏馳卓的國畫以「金秋系列」、「荷塘系列」、「雪山系列」和「寫意花鳥系列」為主,尤其是他獨創的「金秋系列」作品,將西方的繪畫風格巧妙地運用到中國繪畫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個性。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