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美國《僑報》15日刊載評論指出,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把大陸綜藝節目在台灣的飄紅泛政治化,把它稱為「統戰工具」,大可不必。文化的勃興就在於開放視野下的交流、融合與創新。同文同種,文脈相通下,兩岸間的文化交流是歷史大勢。
文章摘編如下:
一檔大陸娛樂節目《我是歌手》因最終角逐「歌王」的7人之中有4人來自台灣,引起了台北的空前關注,也引發了島內的一場風波。台灣多個主流電視台在《我是歌手》總決賽之夜加以直播取得收視爆紅之後,蘇貞昌14日認為這是大陸的「統戰」,表示民眾應警惕大陸「入島、入戶、入腦」以及島內媒體「表揚大陸、唱衰台灣」的現象。
這無疑是台灣島內泛政治化又一次展現,但這次實在大可不必。本地成員佔據一檔「知名」節目總決賽的過半江山,在地域身份認同之下,關注比賽結果,是出於本能,就像曾經叱吒NBA賽場的林書豪那麼牽動兩岸三地民眾收看NBA一樣。而電視台迎合觀眾的需求,在涉嫌盜播下,直播《我是歌手》,純粹是市場規律下的自選動作。可見,其推動者不是大陸,節目也本是娛樂至死而已,何處談「統戰」?
相反,台灣的節目不也在大陸大行其道?早些年,港台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在大陸處於黃金時代,並一度創造萬人空巷的盛況;近些年,《康熙來了》等一些綜藝節目仍在大陸擁有廣大市場。這難道也是台灣對大陸的價值理念的滲透?公眾所見,除過娛樂還是娛樂。
一部文化作品的成功熱播是其節目本身內容的豐富和其所體現出的某種勵志理念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讚許,對其跨地域的傳播進行泛政治化解讀,除過能夠迎合民粹訴求政治主張,還有另一個結果就是對文化承擔的不負責。
台灣曾是華語流行文化重鎮,而近年來,隨著《甄嬛傳》等大陸電視節目在台灣熱播,「大陸風」已經在台灣刮起。而台灣在缺少官方資金支持下,文化產品質量大幅下滑,電視節目不是色腥羶的奇聞怪談就是泛政治化的鬥嘴罵戰,有創新、有「正能量」的作品如何收穫觀眾擁躉,這是島內人士應予反思之處。相反,如果只是借此表達一己之私,不去思慮催動台灣本土的文化振興,那就是在野黨對政治擔當的褻瀆。
文化的勃興就在於開放視野下的交流、融合與創新。同文同種,文脈相通下,兩岸間的文化交流是歷史大勢。兩岸三地以及整個華語文化圈中,依賴的正是開放之下的交流去承繼中華文化,去延續中華民族的脈搏。只要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就當以此為己任,而不是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