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從接近中國鐵路總公司(下稱鐵總)內部人士處獲悉,鐵總有意涉足地方政府城市軌道周邊地塊開發經營項目。上述人士稱,鐵總總經理盛光祖在復興路10號院內與前來拜會的地方大員的座談中曾明確表示了上述意向,而地方上也原則上表示了同意。不過合作的具體方式,目前還沒有敲定。
據21世紀經濟報報道,這當然是源於地方政府城軌物業開發尚處於摸索階段,很多事情還是「八字無一撇」,而在開發過程中省市之間、部門之間因利益衝突而互相扯皮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故而「省部合作」在城軌物業開發上也只能有個大致的意向和態度,尚無法進行細節操作。
以地養鐵難以簡單複製
鐵總總經理盛光祖在擔任鐵道部部長期間,鑒於原鐵道部債務過於龐大,建設任務十分繁重,鐵路工程攤子鋪得太多,曾把從精力地方政府城際鐵路和支線鐵路建設的盤子中「收回」。
原鐵道部在地方鐵路的投資上解開了「緊箍咒」,也使得地方政府在籌集建設資金上壓力陡增,好在地方政府一般都是「一把手」說了算,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協調各個部門的意見也較方便,在籌集資金問題上,也是「八仙過海,各有神通」。
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周邊地帶的城軌建設,想出「以地養鐵」的模式,這一模式的奧義在於通過軌道交通站點和線路周邊地塊的商業開發,將這部分收入用於支付和補貼軌道建設和運營的資金成本。
目前這一「以地養鐵」的模式已經在地鐵建設中得到大力推廣,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大多數地方國資委控制的地鐵公司債務依然很高,土地開發的收入只佔其收入來源的極小部分,根本就不足以覆蓋地鐵運營的成本,更遑論去還建設期間的貸款資金。
「以地養鐵」的開發模式在其他地區有成功的運作經驗,一是港鐵在香港地鐵上蓋物業的開發,二是日本新幹線的多元經營,其中周邊土地開發運營占很大比重。
不過在華安遠見投資顧問公司研究部主管汪嵐看來,港鐵的成功有其特殊原因,因香港地少人多,土地價值極其昂貴,而地鐵附近又多為商店、商業樓盤雲集之地,因此港鐵公司的土地開發收益巨大。而在中國內地,除了北上深廣一線城市核心區地鐵周邊地帶之外,其他城市和地區的地塊並沒有達到那麼密集和高價值的開發程度。
北交大經管學院教授趙堅認為,除以上原因外,中國的城市規劃、用地指標管理等等制度與日本和中國香港也有諸多不同之處,如盲目照搬,恐「橘生淮南為橘,遷於淮北變枳」。
城軌物業開發多方博弈
目前地方政府搞城軌物業開發最有眉目的是珠三角城軌沿線開發。
廣東省去年7月份曾出台第一批面向民間投資招標的重大建設項目44項,這批總投資額達2353億元的項目將全方位面向民營資本公開招標。
這些項目中,廣佛環線城軌、廣清城軌等5項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項目頗為引人注目,這5個城軌項目總投資達954億元。
這些項目的籌資將採取多元化投資方式,這些項目不光是建設軌道本身,還包括物業的開發,即「交通+社區」的樞紐型站點,廣東省首批規劃了6個重點型樞紐站點,將來輕軌的建設和周邊紅線內、紅線外的和地下、地上的物業開發將統籌打包,統一進行招標。鼓勵民間資本採取獨資、控股、參股或者以BT(建設-移交)、BOT(建設-運營-移交)、PPP(公私合作)等方式參與投資建設運營。由於項目投資額較大,企業可組成聯合體統一投標開發。
紅線內外的開發主體有別,按照廣東省發改委的相關規定,紅線內土地開發工作由軌道交通項目業主承擔。其中,廣東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珠三角城際公司)負責建設的項目,由珠三角城際公司設立的土地開發公司負責項目紅線內土地開發,該土地開發公司的日常工作由廣東省鐵投集團主導開展。
紅線外土地開發採取「一市一公司、一地一政策」的原則,由省市聯合開發,或者由沿線市負責開發,具體由省市協商確定。其中,省市聯合開發的,由省鐵投集團作為省級出資人代表,分別與各沿線市出資人代表成立由省方主導的合資開發公司,省市在合資開發公司的股權比例由省市雙方協商確定(市級出資比例應低於50%),並按股比分享開發淨收益。
一位地方鐵路辦的人士表示,省市在開發問題上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省方面更多地考慮總體的利益,而市方面則希望線路走向上更多地傾向於本地,以利於本地的土地開發、城市建設和物流運輸,市一級地方政府的談判籌碼在於土地征拆,這一事項的具體操作需要當地政府來完成,而這會影響到項目的開工和建設進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