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近日,學者易中天宣佈要憑借一己之力完成一部前所未有的36卷本《易中天中華史》。5月18日下午15點30分,他做客中新網視頻訪談《人物對話間》,與網友暢談寫作這部史書的心路歷程和幕後故事。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幾年前,易中天因《百家講壇》一戰成名,成為公眾眼中的「學術超男」。近日,易中天因「要以一己之力重寫中華史」再度成為焦點,遭到了公眾的諸多質疑。18日下午在做客中新網視頻訪談《人物對話間》時,易中天笑對質疑:老了,才要折騰。
寫中華史被質疑精神有問題
5月2日,易中天首次在個人博客宣佈,要憑借一己之力完成36卷本《易中天中華史》。消息公佈之初,就有人質疑他「精神出了問題」。對此易中天笑言,老了,才要折騰!
按照常規想像,36卷本的大工程,在五到八年內,是不可能完成的。面對專業人士和媒體的質疑,易中天顯得很坦然:「大家現在看到書以後,應該可以放心了。」
他幽默地表示,自己今年已經66歲了,要抓緊時間。「我的觀點是國家不能折騰,而個人可以折騰,年輕人可以折騰,老年人更要折騰。年輕人折騰因為來日方長,有得是時間,可老人不折騰就沒時間了。」
針對《易中天中華史》的篇幅,易中天解釋道,自己不會事無鉅細地寫。「我只關心3700年以來,我們的命運和選擇,但凡與我們的命運選擇有關係的這些歷史點,我才寫。與我們的命運和選擇沒有關係的,我就不寫,或者關係不大的我不寫。」
他透露,自己每卷書的電腦字數是六到七萬,寫書需要五到八年的時間,平均下來,每天就是800字到1000字的工作量。
承認有三個團隊否認代筆
此前,有不少人質疑易中天能否獨自書寫3700年的中華史,並質疑其是不是找了一些年輕人隨便編編,粗製濫造。對此,易中天在接受中新網視頻訪談時保證,絕對不存在代筆的問題。
他承認自己有三個團隊。第一個是顧問團隊,主要的工作是審稿。包括擬定寫作計劃,構建36卷的結構。但他也不忘強調,讀書寫作是自己的事情。
他的第二個團隊是編輯團隊,主要是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他的責任編輯是一個團隊。他要求每個人都要讀稿子,並把讀稿的意見寫出來,集中成一個意見,然後推敲這個地方改還是不改,這個地方刪一個字還是加一個字。
易中天坦言,第三個團隊也就是營銷團隊,跟自己沒有太大關係。但他們也非常辛苦。
易中天強調,寫書的過程中絕對不存在代筆的問題。「若說有,第一卷的第一句話,有半句不是我寫的,是別人幫我想的。」
輕鬆好讀和嚴謹認真不衝突
因為將《易中天中華史》定位為輕鬆好讀,有網友質疑易中天是在娛樂化歷史。對此,易中天批評質疑者只知道二元論,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在易中天看來,輕鬆好讀和嚴謹認真不構成矛盾衝突。國外歷史學家寫的人物傳記都是輕鬆好讀的,一定是用當事人最能接受的語言表達,那叫時尚,不影響嚴謹。嚴謹的是態度,是研究的態度。
那麼,史料的來源是否可靠?考證的過程又是否嚴謹?易中天對中新網說,自己所有的史料和史實部分,一定靠得住。史料的依據有三種:一種是文獻,比如《詩經》、《楚辭》、《史記》、《左傳》;第二是出土文物;第三是文字。其中後兩種最可靠。在使用這三種證據的時候,如果文獻證據與文物證據、文字證據相衝突,就捨棄文獻,取用文物和文字。
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得益於易中天在上研究生期間所受到的基本培訓。他回憶道,當時的研究生導師曾下過一道死命令:一是不許讀現代人寫的論文,只能讀原著;二是讀研究生期間不得發表論文,可以練習,但不能發表,而且材料必須是第一手的。
在嚴格的訓練中,易中天漸漸養成了自己治學的原則。「第一,使用證據的時候不能孤證,孤證是無效的。第二,使用證據的時候不能斷章取義,必須有上下文,要把上下文搞清楚才能引用。第三,要用的一定是經典。」
正因如此,今天的他才顯得特別有底氣。「我這套書裡所有的結論,只有一種情況是可能被推翻的,就是有新的出土文物。一旦出現新的出土文物,證明我的判斷錯了,我馬上修改。除非能挖出東西來,否則我推不翻,絕對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