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匯觀察:向袁隆平院士進一言


http://www.wenweipo.com   [2013-05-22]

【香港文匯網 記者 劉凝哲 報道 】大米與湖南,有著深厚的淵源。在古代,人們說「湖廣熟、天下足」,以此形容洞庭魚米鄉的富庶以及湖南水稻種植業的重要地位。在現代,「雜交水稻之父」--湖南人袁隆平,創下世界多個糧食奇跡。然而,就2013年的春夏之交,這個以水稻為驕傲的省份,卻深陷「鎘米」風波。

今年以來,廣東媒體及監管部門不斷曝出湖南大米檢出重金屬鎘嚴重超標,這不僅令廣東等省市的民眾人心惶惶,更引發外界對湖南大米的強烈質疑,輿論甚至將湖南大米等同於「毒米」。作為糧食主產區,湖南水稻達全國總產量的13%。這意味著,若湖南在水稻產量、質量上出現嚴重問題,勢必將影響全國整體糧食安全,「湖廣不熟、天下難足」。

造成湖南大米鎘超標的原因大致有兩方面,一是因「有色金屬之鄉」湖南,擁有大量的冶金、化工、礦山產業,造成河流、土地的重金屬嚴重污染;二是當地為增產,大面積使用磷肥,導致土壤的鉻含量超標,引發農作物污染。有專家認為,若以現行國家標準每公斤稻米鎘含量0.2毫克的標準,那麼「湖南省所有產區的稻米產品鎘含量基本超標」。

無論是工業污染還是過量施肥,都造成湖南地區水稻鎘超標的事實。未來,不僅需要加大對環境的治理,更需要從科研上對「鎘米」攻堅。

有報道稱,在上世紀60年代發生過大規模「鎘米中毒」事件的日本,其科學家正展開研究,顯示亞洲水稻(Oryza sativa)中的Nramp5基因可賦予水稻吸收錳和鎘的能力。這一科研成果雖還無法應用於生產,卻令人們看到種植無重金屬但又有營養大米的曙光。

當前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地區出現鎘等重金屬超標大米,水稻的生產質量安全比產量更令人們擔憂。在這裡,我們向袁隆平院士進一言,希望這位被民間稱為「稻聖」的湖南籍科學家,在向超級雜交水稻1000公斤畝產量衝刺的同時,也朝「鎘超標」發起猛攻,擔起湖南大米「復興」的重任,重樹「魚米鄉」的金招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