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俞秋英、朱娟洛陽24日電】回洛倉始建於隋大業年間,是隋煬帝在洛陽周邊設置的「國家糧倉」,其主要功能是為城內的皇室和百姓供應糧食,整個倉城的儲糧總數可達3.55億斤。含嘉倉堪稱我國最大的古代糧倉,僅唐德宗貞元14年,一次出糶粟就達7萬石(重量單位,120市斤為一石)。它位於河南洛陽老城北、隋唐故城東北部,始建於605年(隋大業元年),是用作盛納京都以東州縣所交租米之皇家糧倉,歷經隋、唐、北宋3個王朝,沿用500餘年後廢棄。據記者瞭解,洛陽目前全面啟動了含嘉倉160號倉窖和洛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計劃於6月底基本建成。
眾所周知,中國大運河與萬里長城齊名,堪稱中華古代文明瑰寶中的雙子星座。作為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綜合國力水平代表的兩大世界級人類偉大工程,迄今仍然以蜿蜒深邃、龍騰虎躍的「人」字形象,鑲嵌在華夏大地上。而洛陽正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城市,以洛陽為中心,形成了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大運河。
2011年3月29日,在原則通過的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洛陽的含嘉倉遺址、回洛倉遺址被確定為「立即列入項目」,通濟渠-洛河隋唐洛陽城段則被確定為「後續列入項目」。含嘉倉、回洛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完工後,它們將再現洛陽作為大運河中心的盛況。
新聞鏈接:
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大型儲糧倉庫,儲存糧食最重要的是防潮濕。含嘉倉儲糧的窖都在地下,糧窖口大底小,窖口最大直徑為18米,一般為10~16米。窖底、窖壁修制的平整、光滑、堅實,再用火燒考,防止地下水分、濕氣上升,最後還要鋪設木板、草、糠、席等防潮用品。這樣處理以後,就可以儲存糧食了。窖頂為圓錐形,最外層是厚厚的黃泥。整個倉窖防潮、密封,溫度又低,能很好的保存糧食。其中一個窖裡,存有北宋時放進的50萬斤谷子,至1969年考古發現時大都顆粒完整。
1970年洛陽博物館對含嘉倉遺址進行了鑽探和重點發掘,找到了倉城的東西長612米,南北寬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探出糧倉287座,發掘糧窯40餘座。據統計,含嘉倉共有圓形倉窖400餘個。
回洛倉遺址:位於隋洛陽城北3.5公里處,也是隋煬帝於大業二年(公元606年)設置的一座國家糧倉。整個倉城由管理區、倉窖區、道路和漕渠組成,呈長方形;倉窖數量大約為710座,規模較大。同時,倉城內還發現了道路遺址2條。其中,東西向道路長1000米、寬28米;南北向道路長355米,寬40米。道路上有明顯被長期碾壓的痕跡,應是當時在倉城內運送糧食車留下的車轍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