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駐內蒙古記者藺超內蒙古8日電】6月6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盛樂博物館開展盛樂古城出土文物, 152件套盛樂古城出土的珍寶首次向公眾開放。
展出的文物中既有戰國樹紋瓦當、銅帶、陶器,也有漢代陶灶、玉璧以及唐代三彩器、銅錢、銀壺和墓葬壁畫中的仕女圖,還有遼代墓葬出土的盤口瓶、瓷注壺、塔形陶器等。
盛樂古城是拓跋鮮卑代政權時期的北都,位於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古城所在的這一區域,戰國時屬雲中郡管轄,漢代為定襄郡成樂縣,北魏時為盛樂都,唐代為單于大都護府,遼金元時為振武縣,古城遺址歷史長達2000餘年。1960年以來,內蒙古文物部門對盛樂古城遺址進行10多次考古發掘,共發掘2564座墓葬,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涵蓋春秋、戰國、秦漢、魏晉、隋唐以及遼金元等不同歷史時期,文化關係銜接緊密,中間沒有缺環,又與史料記載相吻合。
2007年10月建成的盛樂博物館是我國首座以展示鮮卑歷史文化為主的主題博物館,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共分為盛樂古城春秋史陳列展、鮮卑民族歷史與文化專題展、小板申東漢壁畫墓復原陳列展等3個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