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現代印度在很多方面堪稱成功。它作為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絕非徒有虛名。其媒體活躍而自由;印度人每天買的報紙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增長一倍多,從32歲上升至66歲,人均收入增長5倍。多年來,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在世界大經濟體中位居第二,一直落後於中國至少1個百分點。
據人民網援引印度媒體報道,現在看來,日後印度經濟增長超過中國的希望渺茫。但這種對比不是印度人最應操心的。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印度與中國存在巨大差距——印度在這方面的不足,降低了民眾生活標準,也始終拖累增長。
兩國國內的收入差距都不小,但中國在提高人口壽命、擴大基礎教育和為國民提供醫療方面,遠比印度做得好。印度或許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專利藥品生產國,但其醫療體系一團糟。窮人不得不靠低質量——有時是剝削性的——私立醫療,因為正經的公立醫療機構不夠多。中國在醫療方面的政府投入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7%,而印度只拿出1.2%。
民主的印度在教育和改善國民健康方面做得比中國差。這當中有何難解之謎?這或許也不算什麼謎。在印度,民主參與、自由言論和法治已基本是現實。不過,使用民主手段治療當地頑疾——慢性營養不良、混亂的醫療和教育體制——需要長遠計議、政治參與、媒體報道和民眾壓力。簡言之,(民主)需要更多而非更少的民主過程。
在中國,決策來自最高層。中國領導人懷疑、甚至敵視多黨制民主,但他們一直致力於消除飢餓、文盲和醫療疏忽,而(取得的成就)也多歸功於他們。
非民主制度必然存在脆弱性。諸如獨生子女政策這樣的法令就十分嚴厲。不過,中國現領導人用巨大決心和能力,通過擴展人的能力加速發展。
與印度不同,中國抓住了亞洲經濟發展的經驗,知道經濟回報來自於改善人的生活,特別是改善處於社會經濟金字塔底層人們的生活。印度的增長及出口收益往往依賴少數幾個行業,比如信息技術、醫藥和汽車零部件,其中許多都依靠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人員。中國能生產幾乎所有種類的產品,質量控制更佳。印度若要趕上中國製造業的實力,就需要受過更好教育、更健康的社會各階層勞動者。印度最需要的是更多的知識,以及對貧富差距及其破壞性後果本質和程度的公開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