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埋骨他鄉70載 抗戰忠魂歸故里


http://www.wenweipo.com   [2013-07-08]
放大圖片

中國規模最大的紀念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南嶽忠烈祠落成70週年。(本報記者 劉恩琛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程 劉恩琛 實習記者 董曉楠 衡陽8日電】7月7日是值得中國人永遠銘記的一天,時值「七七盧溝橋事變」76週年的這一天,在湖南衡陽市南嶽忠烈祠內,中國遠征軍仁安羌大捷的202位陣亡將士,在輾轉71年之後,終於魂歸故里。

輾轉多年 落葉終歸根

仁安羌大捷是二戰亞洲戰場一場著名戰役。1942年,中國遠征軍新38師113團將士在緬甸仁安羌大敗7倍於己方的日軍,解救出7000名英軍和多名傳教士、隨軍記者等,被譽為「東方敦克爾大撤退」。 新38師113團將士以湖湘子弟為主,他們打下的這場戰役是第一次緬甸戰爭期間盟軍取得的唯一一次勝利,但隨之,202名陣亡將士忠魂也埋骨他鄉。

今年是中國抗戰勝利68週年、仁安羌大捷71週年,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紀念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南嶽忠烈祠落成70週年。自1月15日,仁安羌大捷202位陣亡將士總靈位從緬甸迎回祖國以來,總靈位最終安放何處一直牽動社會各界的心。將士後人希望將總靈位送回家鄉湖南,讓英雄落葉歸根。經各方充分醞釀,最終確定將總靈位安放在南嶽忠烈祠。民革衡陽市委南嶽區支部,中共南嶽區委宣傳部、統戰部和南嶽佛教代表組成的接靈車隊,於7月3日從衡山出發前往重慶。5日上午,湖南代表從重慶志願者手中接過總靈位,帶著他們踏上返湘的路程。

7月7日上午7時,仁安羌大捷202位陣亡將士靈位經過長達半年的舟車勞頓,終於抵達了南嶽忠烈祠,由民革湖南省委四名幹部身著正裝扶持,肅穆莊重的穿過了牌坊、「七七紀念塔」、紀念堂、致敬碑,最後經過二百七十六級石磴,來到了享堂前,在忠烈祠的牌匾之下,尚在人世的幾位抗日老兵顫顫微微的站起來,激動的向著靈位的方向鞠躬致敬,為這些客死異鄉數十年的戰友們而感到欣慰。

倖存老兵 感慨憶當年

靈位安放現場,來自中國遠征軍新一軍新編三十八師112團的少尉排長左健老先生今年已92歲高齡,在祭拜戰友時,深躬不起,眼中泛著晶瑩,他的聽力及表達能力已大副下降,他身邊的家屬告訴記者,老爺子這是開心的淚,為這些能夠回歸祖國懷抱的戰友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已故新一軍新編三十八師113團團長劉放吾將軍之子劉偉民在為父親的戰友們敬獻花圈後,記者採訪到他,他回憶起父親給他講述當年的戰事,遠征軍中很多戰士並沒有在槍林彈雨中倒下,也沒有在敵人的囂張氣焰中退縮,反而有不少戰士死於惡劣的氣候以及疾病。

來自中國遠征軍第五軍新編二十三師政治部的少尉戰士朱錫純老爺子今年已90高齡,15歲時長沙文夕大火使他的家人及住所隨著那一場大火灰飛煙滅,在當時設在明德中學的收容所中被挑去當了兵,進入第九戰區流動宣傳隊。老爺子向記者提起,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已大不如前,但有一首詩卻時刻謹記——「聯軍屢北斷歸途,投筆從戎志未酬。革裹屍還猶自愧,流亡何語謂班侯。」這是當年他的首長李國良戰死沙場時心心唸唸正在西南聯大讀書的女友,留下最後的篇章。但是從戰場下來之後由於滿身帶血的衣物直接被處理掉,地址也就無從考究了,沒能將這首詩帶給李國良的女友,也是朱老爺子這一輩子的遺憾。

多年過去了,人們都還記著這場戰爭,以此銘記慘痛歷史,緬懷抗戰忠烈。

政策支持 重塑敬重情

長期以來,針對抗戰老兵的現狀及保障政策的相關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據瞭解,目前湖南有抗戰老兵倖存者530人,但他們的現狀卻「差別很大」,僅有個別享受離休待遇。7月3日,國家民政部發文 「將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保障」,湖南省長沙市民政局隨即出台政策,補助長沙籍抗戰倖存老兵每人每年1萬元,這都重燃人們對國民黨抗戰老兵的敬意。

國家民政部早先發表聲明,「將符合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相應保障範圍,優先優惠進入敬老院、福利院;支持、鼓勵、引導社會組織,通過社會捐助等適當形式,對其進行幫扶救助;建議當地黨委、政府對他們在政治上、生活上予以關心和照顧」。對此,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湖南老兵之家長沙工作站站長孟企平認為,國家民政部的這次表態具有正面積極意義,但「執行需要有切實、可操作的細則出台」。

7月5日,在「倖存抗戰老兵關懷計劃」項目的啟動儀式上,長沙市民政局宣佈,自本月起,為除享受離休待遇的戶籍在長沙市的抗戰倖存老兵提供每人每年1萬元的生活援助。此外,還將組織志願者團隊,為老兵提供上門定期陪伴的服務,直到老兵終老為止。

記者從志願者口中聽到了這樣的故事:「有個老兵,他以國軍的身份打了抗日戰爭,在解放戰爭時被共產黨俘虜,然後轉投解放軍去打國軍。建國後他又以志願軍身份參加了朝鮮戰爭。戰爭打完了他就回家種田去了。戰爭給他留下了一身的病痛,但每月僅有的500元朝鮮戰爭老兵生活補助還不夠他吃藥的。」

此次政策出台,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老兵們的生活,但收效如何,還有待觀察。在戰後68年的中國,老兵的撫恤制度還是沒有統一的標準,定義還有模糊的成分,這足以使抗戰老兵深感遺憾。長沙市民政局雖已出台幫扶政策,但政策普及湖南省範圍內還任重而道遠。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