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工程院院士劉炯天履新鄭州大學校長


http://www.wenweipo.com   [2013-07-19]
放大圖片

劉炯天在實驗室

【香港文匯網 記者 程相逢 劉蕊 鄭州19日電】記者從鄭州大學獲悉,今年5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炯天正式履新鄭州大學校長。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劉炯天是部屬高校領導班子中為數不多的年輕院士,我國煤炭與礦物加工學科的帶頭人之一。

承諾全力以赴做好校長

1963年出生的劉炯天祖籍河南南陽,當年蜀漢謀臣諸葛孔明躬耕於此,如今這裡是河南有名的「院士之鄉」,先後走出了15位院士。

自去年8月份,鄭州大學原校長申長雨調任大連理工大學校長後,鄭州大學校長一職便空缺至今。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中國礦業大學工作的劉炯天此番回到家鄉,履新鄭州大學可謂是眾望所歸。他表示,能為家鄉的高等教育事業,特別是鄭大的發展出一點力,是一份感恩,更是一份責任。

他發表履新感言說,作為鄭大的一員,將從調查研究開始,熟悉新的工作環境,盡快融入鄭大,按照盡心盡力盡責的要求,努力開闊自己的眼界和視野,把精力投入到學校運行和管理,切實履行好校長職責,以更高的標準,更加紮實的作風,把鄭大建設的更加美好。

四項規劃 發展鄭大

劉炯天說,大學的責任就是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有用人才,大學的發展依然要堅持以服務求生存、以貢獻求發展。鄭州大學站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這個新的發展歷史節點上,要努力為河南的發展培養人才,為河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文化引領、技術助推的作用。鄭州大學的未來發展一是要進一步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強化內涵建設;二是要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成長環境;三是要進一步構建教師的發展平台;四是要進一步改善師生員工的生活條件。

重視現場實踐

記者注意到,作為鄭州大學新校長,劉炯天承諾將從「調查研究」開始,這與其作為技術型學者重視現場、重視實踐分不開。

1983年,從東北工學院選礦工程專業畢業的劉炯天被分配到中國礦業學院當教師。然而,剛來到學校,劉炯天便被派到「現場」——當時的淮北礦務局蘆嶺礦。據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副院長周敏回憶,那時候煤礦生活非常苦,誰都不愛去,但劉炯天什麼怨言都沒有,收拾收拾東西就去了,一待就是小半年。

這段經歷對於劉炯天而言則彌足珍貴。他說,搞技術研究的人,必須要深入現場去實踐,反覆琢磨。所以,我要求我的學生入學第一年必須要深入現場,或者待在實驗室裡做實驗。

煤海淘金

簡單地說,劉炯天的研究領域是「煤海淘金」,也就是說盡可能提高煤炭的純度以達到高效、環保的目的。「浮選柱」、「煤泥水綠色澄清」便是劉炯天與其團隊的兩項重要成果。

煤泥是能源,也是資源。煤泥中有大量的優質煤炭直接燃燒或者廢棄流失,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國引進三種國際上的先進浮選柱技術,都沒能解決好細粒煤脫硫降灰問題。重擔落在劉炯天身上,一缺經費,二沒設備,三沒場地,劉炯天帶領學生清理雜草,蹬三輪車運沙石建場地,搭建試驗台。沒有鋼材,劉炯天自己掏錢購買材料,自己動手割鋼板、焊樓梯。他風趣地說:「儘管當時是平生第一次拿起氣割和電焊,但也有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豪邁!」

劉炯天介紹,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和他的科研團隊成功解決了從一般細粒煤的高效分選到低灰煤的制備及至廢棄煤泥的加工等幾個層面的技術研發與應用,解決了我國細顆粒煤的分選問題,減少了煤泥流失與污染,使細顆粒煤得到合理高效利用。他所研製的柱分選設備也應用到國內300餘家企業,出口越南、印尼等國家,年創效益近2億元。

為資源短缺分憂解難

劉炯天告訴記者,每一個成果的取得,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越來越有出息,非常有成就感。

如果說「浮選柱」是劉炯天的「第一個孩子」,那麼他的第二個孩子便是煤泥水綠色澄清技術。

選一噸煤需要三噸水。我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研究出更適用的煤礦閉路循環選煤工藝,但這樣選煤帶來的煤泥水含煤量大、成本過高等問題成為了選煤廠的重大難題。煤泥水難以高效澄清使細粒煤無法分選,大量的煤炭與水資源通過外排而白白流失。劉炯天又盯準了煤泥水循環利用這項研究,提出了通過水體水質硬度調整「聚沉」煤泥水,使難以沉降的煤泥水變得易沉降的思路,開發替代化學品添加劑,發明「礦物—硬度法」進行煤泥水澄清與系統控制。這種方法解決了難沉降煤泥水「絮凝」失效的問題,使煤泥水的澄清效果更加顯著。

科研組的王永田當時還是劉炯天的學生,他看到了老師搞這項研究的全過程。王永田回憶稱,做這個研究,劉老師對100多家選煤廠進行了調研,當時的交通不如現在方便,我們出門都是坐汽車、坐火車,到礦上去一次得帶七八桶煤泥水回來研究,一桶裝10斤煤泥水。

走路健身 淡泊名利

大學畢業以後,劉炯天便一直在中國礦業大學工作,從教師到能源化工系副主任,學院副院長、院長,一步步成長起來。不論是對於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一終身榮譽,還是大學校長這一管理頭銜,劉炯天都很淡然,他說:「只要是交給我的事情,我都認真負責地做好,這就是我的追求。」

由於科研與管理任務比較重,劉炯天平時閒暇不多,但他還是會每天抽出一個小時時間走路健身,風雨無阻。走路的時候,劉炯天什麼也不想,「就像我對生活一樣,走好腳下的每一步,一直沿著自己的路走下去!」

劉炯天說,院士這個稱呼賦予了他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現在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環境保護問題很關注,我正在做一個項目,涉及環境保護問題,以後還要深入研究煤炭高效利用技術,我要盡所能,對社會的發展進行更宏觀的思考。」

作為管理者,劉炯天認為,大學的責任就是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有用人才,大學的發展依然要堅持以服務求生存、以貢獻求發展。他承諾,將提高鄭州大學辦學能力、強化內涵建設;完善學生成長環境;構建教師發展平台;改善師生員工工作條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