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楊艷如內蒙古5日電】據悉,近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鑲黃旗,小演員南丁和老一輩民間藝人演奏的火不思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古老的彈撥樂器火不思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流傳很久,而小南丁演奏的火不思是在古老火不思的基礎上經過恢復和創新的火不思,堪稱草原天籟之聲。
據瞭解,公元前一世紀初,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參考古箏和箜篌等樂器,創製出了火不思。傳統的火不思形狀像一隻飯勺,琴身長90厘米,琴頭彎曲,琴柄筆直。圓形的共鳴箱上包著蟒皮,琴有3根或4根琴弦。其琴桿較長,共鳴箱較小,音色具有濃厚的北方草原風味。火不思的演奏方法與其他彈撥類樂器基本一樣,演奏者豎抱著樂器,用左手按弦,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彈撥琴弦。火不思的發音清晰、明亮,常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隨著歷史的發展,現代人新研製出來的火不思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外形設計完全符合蒙古族的傳統習慣,琴頭的頂端像一隻箭筒,上面雕刻著一張滿弓,用質松紋細的桐木板來增加樂器的音量,並借鑒了某些絃樂器的設計方法,在琴箱中增加了音梁,使發音更加集中,音響也更加宏亮、渾厚。除此之外,設計者為了發揮火不思的民族特色,還在琴頸的指板上粘嵌了20多個骨質的琴品,使總音域達到了四個八度。新型火不思已被收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目前,火不思在內蒙古自治區得到傳承和發展,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鑲黃旗為中國蒙古族火不思傳承基地、內蒙古民間音樂火不思之鄉。 2007年,火不思被列入第一批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