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英國《經濟學家》8月10日發表文章,原題:治理污染,中國能夠快嗎?由環球時報編譯如下:
「倫敦簡直是地獄——這個城市人口稠密,煙霧瀰漫,」雪萊1819年寫道。這一描述可用來形容當今中國的許多城市,與19世紀初的英國一樣,如今的中國也在經歷工業化驅動的快速增長,致富動力壓倒對潔淨空氣的渴望。但中國遠比英國更快地開始治理污染。
若中國走富國的老路,從貧困到污染再到新鮮空氣,那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但當年的英國與如今的中國有兩個不同。一是時間。當初英國工業引擎加速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與之前近千年相同。如今,二氧化碳水平已與科學家認為的危險程度相差不遠了。二是地方。中國太大了,增長又飛快,其對世界的影響遠遠大於任何其他國家。
龍的呼吸可感受到。污染導致中國接二連三爆發抗議,包括發現鄰避效應的中產階級群體。政府擔心環保運動可能催生更多反對,因此採取兩手策略——壓制和緩解——應對污染。一方面,打壓環保分子,限制司法監督的權力。同時,大力投資治理污染。中國政府表示在今後5年投入2750億美元,用以改善空氣質量——這筆錢相當於香港的GDP,是其每年軍費的兩倍。甚至按中國的標準,這都是大手筆。
以何步幅治理國內污染是中國自家的事。但其排放備受關注,因為污染的是作為全球資源的大氣層。北京試圖降低那些可怕數字。為此削減大公司能耗,建立不俗的新能源產業……但減排政令不太有效。 讓中國進一步減排未必是注定失敗的事。這個國家易受氣候變化影響。北京深知,需採取更有效辦法進行改變。富國出資支持中國減排是值得的,因為投入一美元幫中國減排,比花一美元在國內的效果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