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1988年2月6日上午,從國家經委副主任職務履新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的朱鎔基,乘火車抵達上海。當天下午,這位60歲的候任市長就到了上海財政局聽取報告。
直到1991年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在上海度過了3年的主政時光。這三年,對他來說,是首次擔當地方大員,對上海來說,則是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
這段歷史重新回到公眾視線,是因為他的新書《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下稱《實錄》)昨日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等地同步上市。
一位知情人士說,如果將46萬字的《實錄》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為政清廉,辦事高效,做問心無愧的人民公僕」。這是朱鎔基當年當選為上海市長後,對局級幹部提出的要求,也是朱鎔基一生的真實寫照。
精心篩選
《實錄》收錄了朱鎔基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先後擔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和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兼市長期間的部分講話、談話、信件、批語等106篇,照片83幅,批語及書信影印件9幅。編入的文稿是根據朱鎔基當年講話的音像資料和文字記錄編輯而成的,絕大部分為首次公開發表。
實際上,這本書已經是朱鎔基退休後出版的第三部書。從2009年開始,朱鎔基先後出版了《朱鎔基答記者問》、《朱鎔基講話實錄》,這些書都成為當時政經類暢銷書,公眾好評如潮,銷量都超過100萬冊。對於這本新書,出版方也預計會有百萬冊的銷量。
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於青昨天介紹說,《實錄》的編輯工作是在朱鎔基的親自指導下,在首長辦公室秘書的統籌協調下進行的,延續了前兩本書的編寫慣例。在該書的編輯說明中,也列舉了在朱鎔基身邊工作過的人員付出的辛勤汗水。
《實錄》在《朱鎔基講話實錄》出版後就已經開始啟動籌劃。編輯組從2011年底開始投入工作,初稿有近300萬字,編輯組做了大量工作,數易其稿,最終選取了40多萬字。
編輯組按照朱鎔基的要求,完全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編輯工作。一位參與編輯此書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其實選取的內容並不是當時已經整理傳達的記錄,而是調取原始錄音重新整理,要求原汁原味,「內容可以刪減,但一個字也不能增加。」
由於材料眾多,最後挑選出來的文章原則上是沒有發表過的,只有極少幾篇曾見諸媒體。該書圖文並茂,其中就有9份批示更是首次原樣面對讀者。它們是3名工作人員在檔案室中花了3天時間,最終從成千上萬份當時的批示中尋找出來20多份備選,最後敲定9份頗能代表朱鎔基主政上海時的風格的批示與讀者見面。
初稿已成的《實錄》歷經多次修訂。84歲高齡的朱鎔基投入了巨大心血,多次與編輯人員當面溝通,並逐篇認真審閱,對編輯整理工作提出很多指導意見。
在一封2013年5月31日的信件裡,朱鎔基向他的老同事徵求意見,他說:「現將書稿送上,請予審閱,並請將意見於6月30日前反饋給我。」
於青說,編輯組秉承了嚴謹的作風,發出了500多本樣書,特別徵求了與朱鎔基一同工作過的老同事、老部下以及相關同志的意見。就這樣經過幾輪反覆修改校對,採納了很多合理建議,最終形成定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朱鎔基連續出版了三本書,上百萬的銷量及高達3億元的碼洋,對於一個作者而言,其稿費收入可達幾千萬元。但朱鎔基之前就明確表態,不管稿費多少,自己不拿一分錢,全部捐出去。
知情人士透露,這幾本書的稿費已注入一個基金,主要用於資助貧困孩子。
振興上海
《實錄》46.6萬字,598頁,幾乎每半頁對應著朱鎔基在上海主政的一天。
106篇入選的重要文獻基本就是那個時期上海的重要記錄。文章從1987年12月24日《把「桑塔納」轎車國產化搞上去》開始,到1991年3月20日《開創街道工作新局面》結束,其中1987年1篇,1988年40篇,1989年33篇,1990年24篇,1991年8篇。
這段歷史對此前一直在中央工作的朱鎔基來說,是其首次在地方執政。1987年12月22日,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的朱鎔基被中共中央任命為上海市委副書記,並提名為上海市市長人選。1988年2月6日,朱鎔基正式到上海工作。
在上海工作20多個月後的1989年12月,朱鎔基回憶了他初到上海的第一天就首先聽取財政局報告的經歷。「我覺得要是不會理財,市長沒法當,首先得把財政情況弄清楚了。」
在來上海之前,朱鎔基向時任天津市委書記的李瑞環同志請教了兩次。李瑞環認為,幹好工作很重要的一條是要振奮人的精神,增強人民的信心。人民的信心鼓起來了,相信你了,願意與你合作了,那事情就好辦了。
為什麼特別強調信心,其實需要瞭解當時朱鎔基接手上海時的背景,那時它絕不如現在風光。老上海人都可以回憶起,那時作為計劃經濟的重鎮的上海,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污染等問題非常嚴重。很多年後,人們都不得不承認,「朱鎔基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間,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這時遇到的困難和考驗尤為艱巨複雜。」
他自己當時也感慨,「我感覺自己是坐在火山上,不知哪一天會爆發。」
正是面臨這樣的挑戰,在1988年4月25日在選舉市長前的講話上,朱鎔基就感慨,「到上海來了後,這三個月的白頭髮比什麼時候都多。江澤民同志預言一年之內我的頭髮全部變白。」
當時朱鎔基通常晚上12點以後睡覺,很早起床,不過也有熬夜開會到一二點。朱鎔基當著上海代表們的面就直言:「現在上海是非常困難,我們在轉向商品經濟的過程裡缺乏經驗,這方面我們不如廣東、江浙,因為我們吃『皇糧』已經吃習慣了,一下子改過來不容易。」
具體而言,擺在朱鎔基面前的,就是兩大困難,一是財政滑坡,二是欠賬太多。1985年上海財政收入有181億元,到1988年6月底,朱鎔基預計當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53億元。要知道,即便是在當年中央對上海實行了財政包干改革措施,這也是非常現實的收入挑戰。
儘管面臨不少現實挑戰,朱鎔基在上海工作三年期間重點為上海人民辦了三件實事:菜籃子、住房和交通。如果再加上推動浦東開發開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這些基本構成了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上海經濟實現轉折的基石。
很多年後,重溫《實錄》的老同志回憶說,朱市長上任抓的頭一件事就是市民的副食品供應,他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
尤其是住房,當時他到任時,上海很多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積才兩三平方米,他當時承諾「十年內基本解決上海人民的住房問題」。在他的帶領下,上海在全國率先探索了住房公積金製度。十年左右,上海的住房問題就不再那麼緊張,基本上兌現了諾言。
而對於交通問題,在他的帶領下上海學習天津,啟動了環線建設、軌道交通建設、出租車整治等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舉措就是開發浦東,通過連通浦西和浦東,轉移產業和居民,從而根本解決交通問題。
現在回頭來看,當年他在住房、交通、財政等領域的上海實踐,和他出任國務院總理後的很多執政思路一脈相承。
朱鎔基面臨的挑戰還有如何恢復上海人的信心和榮譽感。一個當時的小故事能見證他良苦用心。
知情人士說,當時在討論連接浦西和浦東交通的時候,專家們有兩個方案,一個是隧道,一個是橋樑,雙方一度爭執不下。於是朱鎔基說了一個理由,兩者成本其實差不多,但是建隧道就意味著花很多錢把工程放到地下,但是如果修橋樑則可以放在江面,這會成為地標性建築,對上海市民會是一個極大的鼓舞,這就是李瑞環當初提醒他的「鼓信心」、「振精神」。
在他的任上,上海啟動了浦東開發開放。這對上個世紀末的上海、中國乃至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巨大事件。中國以浦東為龍頭,全面啟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
《實錄》中收錄了1990年3月29日到4月7日,朱鎔基向來調研浦東開發問題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的三次匯報,可以看到他為爭取浦東開發的層層遞進的發言內容。
正是這樣的用心經營,從1988年5月開始,上海就開始發生歷史的轉折。在那個月,上海的工業生產轉入上升,前幾年工業發展速度是4%至5%左右,但5月份一躍到達8.5%,而且這種趨勢不會減弱。
「我對於今後上海的發展充滿信心。」朱鎔基在當年6月14日會見美國作家索爾茲伯裡時就這樣說。更重要還在於,此時「上海有一種榮譽感,希望恢復過去上海在全國第一的地位」。朱鎔基強調上海人士氣正在逐步提高。
廉政高效
除了經濟上的振興,朱鎔基留給上海最深的印象還是「鐵腕」與「從嚴治政」。
在當選市長後兩個月左右,朱鎔基提出「為政清廉,辦事高效,做問心無愧的人民公僕」。他認為「只有這個行動,才最能振奮上海人民的士氣」。
朱鎔基在擔任市長期間,反覆強調要管理好上海政府機構的「506個局長」,後來任市委書記則擴充到「2000多個局級幹部」、「兩萬多個處級幹部」。
他認為:「只有我們的506個局長,包括區長、縣長行得正、坐得穩、下面的『七所八所』才能夠正。不然,人們是不服的。」「只要這2000個局長、兩萬個處長都能夠以身作則,這二個廉政的風氣是能夠建立的。」
為了以身作則,朱鎔基一到上海來工作,也給自己提出「五戒」,即不登報、不上電視、不剪綵、不題字、不受禮。當然,他自己也承認會「犯戒」,主要是有些必要的活動需要登報上電視。但是他也堅持「不剪綵」、「不題詞」、「不受禮」,至今公眾基本上看不到他剪綵的照片,而題詞幾乎屈指可數。
他甚至針對農村幹部也提出了相當細緻的要求。當時一些農村幹部蓋房子或者裝修房子不給錢或者少給錢,他在一次講話中強調,「這是群眾指著鼻子罵的最突出的一個問題,一定要剎住」。
朱鎔基當時還批評官僚主義,對當下作風建設也頗有啟迪。朱鎔基當時就批示,「嗚呼上海,不改革,要完蛋。」在另外一個場合,他說:「你自己吃吃喝喝,接受人家送禮請客,講交情、關係,你敢得罪人嗎?所以,我們應該扶持和鼓勵正氣,一定要壓倒這個邪氣。」
此外,群眾對於政府的效率也很有期待,朱鎔基對於簡政放權、提高效率的批示和舉措很多。1988年5月,朱鎔基在主持首次市政府常務會議上,他當機立斷建立「一個機構、一個窗口、一個圖章」審批項目的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而此前,審批一個外資項目可能需要蓋126個公章。
為了推進效率,朱鎔基用詞也頗「狠」,其中有一個關於質量管理,當地有來信反映「桑塔納」轎車零部件國產化工作中,某些領導片面追求指標、弄虛作假的問題。朱鎔基當時就批示說:「此風絕不可長。如屬實,要『殺』一儆百,不惜『犧牲』。」為了說清楚,他又在後面小字註明:「殺」是嚴厲的處分,直至免職;「犧牲」是推倒重來。這算是後來人們稱為「鐵腕」的一個註腳。
在《集中力量辦好幾件取信於民的事》中,他對「鐵腕」又有一種理解角度:「管理上海,要法制加鐵腕。沒有這個精神,不要想治理上海。當然,總的還是希望各級領導幹部能夠下去同人民在一起,同甘共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你那個鐵腕,他也會諒解一些。但如果你自己高高在上,吃喝收禮,替自己修房子不掏錢,盡搞裙帶關係,不以身作則,你那個鐵腕還『鐵』得起來嗎?」
朱鎔基留給公眾的「鐵腕」形象從其當選上海市長之時就異常清晰起來。
1988年4月25日,在上海九屆人大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剛到上海工作兩個月的朱鎔基,面對人大代表,詳細地介紹了他的個人簡歷和執政思路。
在這個超過100分鐘的發言最後,他說:「我今後一定在黨中央、國務院、上海市委和江澤民同志的領導下,依靠在座的人大代表和全市1200多萬市民,兢兢業業,努力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0年後的3月,在當選國務院總理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他再次用最後八個字表達了他服務人民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