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文匯網為首頁 | 關於文匯報 | 文匯報PDF版 | | 簡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深圳舉辦工程兵雕像落成及歷史影像展


http://www.wenweipo.com   [2013-09-16]
放大圖片

深圳越眾產業園日前舉辦工程兵雕像落成及歷史影像展,以展示當年工程兵、而今特區建設者記憶中那段崢嶸歲月。

【香港文匯網 記者熊君慧 深圳16日電】30年前,兩萬基建工程兵轉業深圳,成為中國首個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參與並見證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為了讓後來者更好地瞭解深圳的歷史,深圳越眾產業園日前舉辦工程兵雕像落成及歷史影像展,以展示當年工程兵、而今特區建設者記憶中那段崢嶸歲月。在下午的工程兵座談會上,深圳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張思平表示,市委市政府曾經也將繼續關注工程兵尤其是其中的弱勢群體,盡量讓大家在深圳度過和諧的晚年。

30年前的昨天,2萬基建工程兵脫下軍裝,從部隊轉入地方,9支隊伍改編為8家公司和1家醫院,工程兵們也從軍人變身為普通建設者,之後又歷經國企改制、分流疏散等過程,可謂歷經風雨。上世紀90年代之前,深圳特區18層以上的高層建築中,1/4都是基建工程兵的汗水建造,曾在國貿大廈建設施工中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建築奇跡,被譽為「深圳速度」。

深圳越眾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深圳基建工程兵第303團,經過改編,3000多官兵脫下軍裝,投身到深圳「試驗田」的拓荒耕耘,先成立了深圳第四建築工程公司,後國企轉制為股份公司。在深圳越眾產業園,基建工程兵們如今有了自己的群體雕像——3組基建工程兵鑄銅群雕紀念像揭幕。

在揭幕儀式上,記者看到,揭幕的群雕紀念像分為三組,以施工人員的工作場景為藍圖,包含測量放樣、土方倒運和電焊作業等工作場景。群雕創作者、深圳著名雕塑家戴耘介紹,創作構思來源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基建工程兵工作場景的照片,期望以雕塑藝術形式真實還原當時的歷史情景。一位老基建工程兵看到雕像後激動不已,「當年我就是負責倒土方的,那個時候,深圳幾乎遍地都是爛泥塘,開挖填埋工程量大,幾乎全靠工程兵徒手完成」。展覽將持續到9月26日,市民均可免費參觀。

當日,深圳「築·跡——基建工程兵歷史圖片展」正式開幕,在產業園影像博物館內,80多張工程兵主題照片集體展出,勾畫出特區成立之初火熱的建設場景。當年部隊通訊員楊洪祥是照片的拍攝者。展覽現場,楊洪祥心情激動,不斷地向身邊人介紹照片背後的故事。最讓楊洪祥得意的一張照片名為「工棚裡的婚禮」,「當年工程兵的生活非常辛苦,這張照片充分展示了基建工程兵不畏艱難、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楊洪祥說。

活動當天,到場參觀人員有500多人。據悉,為紀念特區改革開放及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深圳30週年,展覽結束後,楊洪祥將把巡展的80張珍貴照片無償贈送給深圳史志辦公室、深圳博物館和越眾歷史影響博物館等相關單位留存。

下午的座談會上,深圳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張思平表示,深圳雖然發展30多年,但集中發展是在上世紀80年代,在當時的艱苦條件下,在一片片荒地上建起一棟棟高樓,全靠基建工程兵的汗水和努力,深圳人永遠不應忘記。對於基建工程兵近幾年反映較多的問題,他表示,市委市政府一直都很關注也很照顧,從無歧視和不作為,「市委市政府還在繼續關注,特別是其中的弱勢群體,將盡最大力量讓大家在深圳度過一個和諧的晚年。」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