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郎艷林 貴陽報道】20歲,是絢麗多彩的青春年華,但貴州省黔西縣的一個小伙兒卻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出家,師父為他取法名佛德。每天參禪誦經、寫字彈琴,偶爾去蘇浙一帶交流琴技,一晃已是八年,山僧佛德樂在其中。
自幼神往 喜看哲學書籍
佛德用「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來描述自己出家的行為,就像「人餓了要吃飯,天涼了要加衣」一樣。然而,據記者觀察,這跟佛德平常喜愛看哲學書的習慣有關。佛德小時候愛看武俠劇,看到劇中的寺廟生活心生神往。上了初中、高中後會經常看一些佛教類的書籍,並主動找來相關的哲學書籍翻看。
2004年,本來學中國畫的佛德與中國美院失之交臂,後到北京人文大學進修一年學習中國書法。因在北京唸書,所以時常去法源寺中國佛學院感受佛教文化。次年,毅然出家,直到又一年之後,家人才知道,縱然是萬般不願,但已無可挽回。佛德卻哈哈笑著對記者說,「出家只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生活總歸是自己的。」
撫琴念詩 享受自在人生
佛德打趣道,上等和尚出門一身輕,中等和尚背個小包袱,下等和尚背幾個包袱,而他每次出門都要背著一把長長的古琴,所以自己是「下等和尚」。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孔子時期就已盛行。清靜的出家生活使他有了更多時間學習古琴,起先認識了貴陽老琴家關崇煌先生,先生故後,又拜吳門汪鐸先生為師學習傳統絲絃操縵。佛德相信古琴具有「靜邪輔正」的作用,所以他用彈琴來幫助自己修行。再後來,佛德就通過QQ,微博等方式與各地琴友交流往來。
「出家並不是消極避世」,佛德認為,出家是一種讓你放下執著後更積極的擔當,而他拜佛學的也是智慧。萬華禪院了塵祖師寫過一首五言絕句,用「有志撐霄漢,無心做棟樑」來比喻出家人與世無爭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