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張艷利報道】據報道,吉林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管人員經2012年6月、10月,兩次在葉赫河源頭處的四平市鐵東區石嶺子鎮十里堡村,康家屯東南一座西南至東北走向的山樑上考古調查時,發現一處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早期遺存的遺址,該遺址最高點海拔366米,因山下有黃姓家族墓地,故名黃家墳遺址。
黃家墳遺址的西部山下為十里堡村通往遼寧省西豐縣天德鎮天來村的鄉村土路,葉赫河源頭之一邊崗河從溝谷中流出,南北向匯入葉赫河,西北距康家屯1000米,東南山下為遼寧天來村的東溝屯,西南順吉遼分界嶺而下為天來村的邊崗(也稱鞭桿)溝屯。該遺址因環境地貌優越,多為後代沿用,已開闢為耕地和部分果園,崗頂坡地平緩,在南坡東側遼寧境內發現一口山泉眼,常年有水,應當是古人的生活水源。該遺址分佈範圍較大,面積約7萬平方米,地表遺物豐富。
黃家墳遺址中發現的遺物多為石器,陶器較少。石器有打制、磨製、打磨混合三種技術共存,打制石器有刮削器、石球、石鏟、石葉、石核(分船形石核、楔形石核),磨製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鎬、石鏃、石球、石磨盤、石磨棒等,磨製光滑,部分頁岩石料還帶有刮磨切割痕跡。陶片僅見胎壁較薄的砂質陶。
文管人員採集到的新石器時代遺物有,石磨盤2件,均磨製而成,砂岩質。其中一件平面呈長方形,另一件平面大致呈平行四邊形,表面有幾個圓形淺凹窩。石斧1件,磨製而成,弧刃,長23.2厘米,最寬處6.4,最厚處3厘米。採集到的青銅時代遺物有,石磨棒2件,殘長均不到10厘米,一端呈圓弧狀,底面較平,其中一件截面呈半圓形;另一件兩端均殘,截面呈半圓形,器表有橫向磨痕。石錘2件,均磨製而成,呈上大下小的長方體。
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雋成軍說,通過地表採集的遺物初步判斷,黃家墳遺址包含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早期等遺存。東側山樑上(陽坡)採集的陶片為手制褐色夾砂陶,多為器物腹片,兼有器底、高柄豆豆柄等,豆柄帶有戳點紋,此類戳點紋高柄豆與「寶山文化」相一致,為戰國晚期遺存。
從地表採集到的刻劃紋砂質褐陶片判斷,該遺址大致處於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當時該地區已具有成熟的陶器製作工藝,豐富的石質工具也顯示了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程度。此外,該遺址發現的部分打制石器如石核、細石葉、刮削器等,製作工藝顯示了較早的時代特徵,與其共出的還有些許小型磨製石器,推測其時代上限可能在7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