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地方聯播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澳台媒體到江西崇義采風


http://www.wenweipo.com   [2013-11-22]

【本網記者王逍 江西電】 11月19日—21日,由江西崇義縣委、縣政府聯合新華社江西分社舉辦的「中華綠谷•美麗崇義」港澳台媒體采風活動在崇義縣舉行。香港文匯報、香港大公報、香港中華時報、台灣中央通訊社、台灣中國時報、澳門新時機雜誌社等十幾家媒體參加。

崇義縣位於江西省西南邊陲,隸屬贛州,距其90公里。崇義縣建縣於1517年,是明代理學家王陽明以「崇尚禮義」之意取其名。如此陌生的定位被崇義那片山、那捧水、那群客家人演繹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對於崇義這座南方小城來說,十一月壓根算不上冬天,只能和初秋扯上一點關係。贛南樹木園中,放眼望去,各式各樣的綠,就是看不到盡頭。總之是樹葉的綠、籐蔓的綠、灌木叢的綠融成了連綿不斷的翠綠山谷。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幾棵掛滿將紅未紅葉子的高大楓樹,毫無預兆地闖入了視野。看到萬綠叢中一點紅,攝影記者們的相機忙個不停,只為了捕捉最美瞬間。相機拍攝完了,記者們還不忘發圖片到微信、微博,想和所有人分享這般難得的美。

香港中華報業集團董事局主席曾曉輝稱:「崇義的美景就像一幅油畫,在畫中漫步,讓人流連忘返。」可不是嘛,跨過浮橋,看對岸,真是一幅靜止的懸掛在天地之間的油畫,可定格久了,那抹紅就要不由自主地膨脹起來。

興奮的不僅僅是那山間顏色的嬗變,陡水湖上那升騰的水汽在醞釀著美好的朦朧感。太陽在這裡很難顯示毒辣的一面,連透過瀰漫的雲霧都很吃力。能見度不高的時候,相隔不遠的人打招呼,估計還照不上面吧。

陡水湖靠岸的地方稀稀散散地住了幾戶客家人,他們被稱作「水上漂居民」。即使簡單的木屋,只要有一家人在,便可枕水而眠,聽浪入睡了。在這木屋裡吃飯,洗菜,對於早已習慣在鋼筋水泥中生活的人來說,這很新鮮。因為只要你稍微大動作地扭一下,便可以感覺到腳下的甲板在水中游動。「牽一髮而動全身」,能暫時當上水上漂居民,記者們很是享受這片刻的歡愉。

作為中國十大竹鄉的崇義,製作出了一系列竹子樂器。在陽嶺溝谷雨林附近,當地的民間藝人用竹子樂器舉辦了一場客家原生態表演。在他們手下,外觀古樸的竹子身上流淌出來的是最純淨、最美妙的音符。面對記者們的鏡頭,幾個表演的女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漲紅了臉;也有幾個比較大膽,大大方方。表演結束之後,不少記者前去擊打竹樂器。幾個不懂音律的傢伙,還是很有成就感地敲出了「哆瑞咪發」。

一天行程中最激動的時刻,是當記者們的鏡頭對準位於溝谷雨林內的作家村的臘肉和香腸時開始發酵的。離農曆新年還有兩個多月,一串串的臘肉和香腸早已掛滿客家人的房前和晾曬場上。香腸估計是剛做不久的,還比較新鮮。而有的臘肉表面,已經變為古銅色了,不用風乾多少時日,應該可以做菜吃了。原來,美食不僅可以讓人果腹,還可以讓人們之間的地理距離縮減很多。台灣聯合報記者陳柏亨笑著說:「我們那邊也有這個啊!」

晾曬場上,放著幾張簸箕,曬滿了當地客家人純手工製作的酸棗糕和野柿子干。被切成條狀的酸棗糕酸中帶甜,彈而不粘牙,能讓嘴巴停不下來。剛剛嚼完酸棗糕的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會長邱榮吉說:「第一次來崇義,發現這裡的風景很漂亮,空氣很好。有意思的是,崇義的有幾道客家美食和我們台灣當地還蠻相像的。」邱榮吉還能用閩南話和當地的客家人進行簡單的溝通。

至於晾曬場上還未全干的野柿子,咬一口是甜甜的,第二口中卻帶有澀味。就這樣,在半澀半甜的味覺中,半個柿子被記者消滅掉了。

晚飯間,曾曉輝盯著手機,為難地說:「我微信裡最具人氣的照片是那些有香腸的,下面還有100多條評論呢。他們那些人叫我帶香腸回去,怎麼辦?」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打趣說:「你可以從崇義帶兩節香腸回家,看見一人切一片,送一片。這不就夠了?」引得眾記者哄堂大笑。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地方聯播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