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海外網電援引《學習時報》報道: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但許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最早決策者。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歷史。
1949年10月,解放軍解放了廣州,兵臨深圳界河邊,卻停止了腳步。這是為什麼?難道是害怕英國在香港的一萬多名駐軍?當年12月19日《香港華僑報》頭版頭條的報道揭出了其中的秘密:「毛澤東已保證香港地位安全,英國年內承認中共。」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毛澤東生前雖未親自踏上香港這片土地,但卻長期關注香港問題,重視香港,並為香港回歸作好了戰略和政治外交方面的準備。
解放軍不打香港並非是到解放廣州時才臨時決定的,毛澤東對此問題早有考慮。
早在1946年12月,毛澤東就對來訪的西方記者說過,對香港「我們現在不提出立即歸還的要求,中國那麼大,許多地方都沒有管理好,先急於要這塊小地方幹嗎?將來可按協商辦法解決」。
1949年年初,全國大局將定,毛澤東與斯大林代表米高揚談話時說:「中國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複雜,需要採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採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 大意義了。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係、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總之,要看形勢的發展再作最後決定。」
其實,毛澤東早在青年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要從世界看中國的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冷戰格局中,毛澤東意識到,以美國為 首的西方國家會極力阻止中共上台執政,一旦中共執政,它們就會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而香港作為英國在遠東政治經濟勢力範圍的象徵,暫時留在英國人手裡,比立即收回顯然更加有利些。因為英美之間、美歐之間在對華政策上存在矛盾,英國為了保護自己在遠東的利益,就不能完全跟著美國走,來封鎖中國。相反,為了維護香港的穩定和發展,必須同中國保持較好關係。
毛澤東看到,香港是英國在遠東政治經濟勢力範圍的象徵。在這個範圍內,美國和英國在對華 政策上也就存有矛盾。中國把香港留在英國人手上比收回來好,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對我們大有好處,大有用處。就這樣,香港成了新中國發展對外關係的瞭望塔、氣象台和橋頭堡,通往東南亞、亞非拉和西方世界的跳板。
當時,毛澤東在香港問題上所採取的上述政策,曾受到國際上一些共產黨的批評。他們認為中國對帝國主義的態度過於軟弱,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竟然會允許殖民統治的存在。
毛澤東回應說:「至於香港,英國沒有多少軍事力量,我們要佔領是可以的。但過去有條約關係,小部分是割讓的,大部分是租借的,租期是九十九年,還有三十四年才滿期。這是特殊情況,我們暫時不準備動它。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們現在就控制它,對世界貿易、對我們同世界的貿易關係都不利,我們暫時不準備動它。」
正是因為有毛澤東這樣的戰略決策,新中國成立不久,英國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第一個承認新中國,與新中國談判建立外交關係。也正因為有毛澤東這樣的戰略決策,當西方國家跟隨美國對中國實施封鎖禁運時,中國能夠通過香港這一特殊管道,進口石油化工等重要戰略物資。而到中蘇關係破裂,中國在陸上的進出口通道完全被封閉之時,香港更幾乎成為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在此期間,香港不僅對祖國內地的經濟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沒,它本身也因此而獲得快速發展,很快成長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一直恪守「協商解決」的決策,正視英國在香港的長期統治,不干涉香港內部事務,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時期,全國都處在極其混亂狀態,香港本身也發生大規模反英「風暴」之時,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始終沒有發生過任何動搖。
大家知道,為了維持香港的繁榮穩定,中共高層一直要求有關領導不能拿內地的眼光去看香港,更不能用內地的辦法去干涉香港。
為了保證香港同胞的福利,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以優惠價格為香港提供生活必需品、淡水和工業原料,即使在最困難的三年時期(1959— 1961年)也從未中斷,價格遠低於國際市場。20世紀60年代初,由於天旱,香港用水緊張,存水量告急,中央政府作出決定,「香港居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我們自己的同胞,供水工程應由我們國家舉辦,列入國家計劃」。結果,東江之水跨山而來,解決了香港的水荒。
曾有學者稱,「香港就是這麼奇怪的城市,信仰社會主義的中央政府支持它繁榮」,「北京提供了戰後幾十年香港社會穩定的客觀條件,也給予了投資者充分的信心。……實際上,香港戰後幾十年的"繁榮與穩定"環境,是北京營造的」。而北京之所以能夠在香港「營造」出這樣的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毛澤東的遠見卓識和「協商解決」的正確戰略決策。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這一歷程,我們對毛澤東的無量功德不僅應該牢記在心,而且更應以實際行動落實之,使香港能夠在「一國兩制」的大框架下,真正長期保持社會安定和諧、經濟發達繁榮、民生歡樂幸福。這是毛澤東在60多年前所樂見的香港,也是香港人今天所企盼的香港。(2014年第3期《黨的文獻》楊孫西)
註:楊孫西,男,1938年11月出生在福建省石獅市,在12歲時就隨家人移居到香港,1969年,剛滿而立之年的他,在香港觀塘創辦了楊氏集團(香江國際集團)的前身——香港國際針織製衣廠,開始了事業的生涯。一九九三年被聘為港事顧問,他還擔任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十屆全國政協常委,1999年被港府授予銀紫荊星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