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李茜茜 騰沖報道)6月12日,闊別祖國70餘載,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抗日陣亡的部分將士遺骸將魂歸故里。24個裝有在緬甸陣亡的遠征軍將士的部分遺骸和墓地的壙兆土(即墓地的泥土)的骨灰罐,被歸葬在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戰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雲南騰沖國殤墓園。來自海峽兩岸三地的民眾以及數位遠征軍老戰士齊聚國殤墓園,舉行莊嚴的公祭活動,盛殮英魂。
墓園靜待英魂歸
6月11日,「忠魂歸國」公益活動的前一天,國殤墓園內按照公益活動的流程進行了綵排,為的是莊重的迎接忠魂歸來。一進墓園,小學生們排成整齊的兩排迎接英魂的歸來。所有人員莊嚴有序地進行綵排,為明天的活動做著最後的準備。
早晨8點的國殤墓園,不時有遊客自發前來拜祭長眠於此的英烈們,記者遇到了前來瞻仰祭拜的天津遊客楊文生,他告訴記者對國殤墓園早就聞名於耳,這次來騰沖旅遊就覺得一定要來這裡看看,即使不能為他們做什麼,來這裡感受一下英烈的氣息,為他們獻一束獻花便是最大的尊重。
奔走數十年 期盼終如願
歷史上,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在歷時3年零3個月的戰鬥中,中國總計投入兵力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目前,仍有數萬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散落在緬甸、印度等國家。這些散落在異國他鄉的英魂始終牽掛著無數國人的心,滇緬抗戰史專家戈叔亞便是其一。
從80年代伊始,戈叔亞的足跡幾乎踏遍了雲南、緬甸、印度所有中國遠征軍涉及的戰場。2011年,戈叔亞在緬甸南坎考察時,聽到華人說這裡有一個遠征軍的墓地,隨後展開調查發現,南坎老城區南郊一公里山丘一座寺廟後的山樹林地就是駐印軍的墓地,建立的時間大致是在1945年,也就是日軍被擊敗,史迪威公路通車之後。
戈叔亞說,對一個歷史遺跡的判定,需要通過遺骨認定、當地人的指認以及歷史文獻資料的記載等多方證據,為此戈叔亞前後20多次到緬甸進行調查研究。終於在2012年4月,與南坎的寺廟達成意向:中方為他們提供資金作為幫助他們修建寺廟和尋找遺骨的費用,寺廟方面負責尋找遺骨並交給中方。
本次歸葬在國殤園的部分遠征軍將士遺骸,由戈叔亞等人先後多次遠赴緬甸多方努力才取回,具體包括1945年緬甸南坎戰役結束後,安葬在南坎郊區原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新編第三十師墓地遺址中的425位陣亡將士的部分遺骸;1944年緬甸八莫戰役結束後,安葬在緬甸史迪威公路第373英里原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新編第三十八師墓地遺址中的210位陣亡將士的部分遺骸;另外,由於臘戌墓地和芒友墓地遭到破壞,只尋取了墓地的壙兆土。
倖存老兵 給英雄一個交代
(李茜茜 雲南報道)公祭綵排現場,89歲的抗戰老兵盧彩文在人群裡顯得格外精神,他是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參謀部的一名情報工作人員,在祭拜戰友時,盧彩文深躬不起,眼中泛著晶瑩。「總算給他們一個交代了。」
腰桿挺直,語調鏗鏘,記憶清晰,一段歷史就從盧彩文口中漸漸清晰起來。1943年,盧彩文被分到第十一集團軍參謀部的諜戰科。這個科是為搜集日軍情報而存在,分組作業,組員與組長屬單線聯繫。由於在騰沖縣城讀過書,盧彩文這一組被派到怒江西岸敵佔領區騰沖一帶工作。電台支在某一個秘密地點,盧彩文每天的工作就是搜集在騰沖的日本人的動向。雖然沒有親自扛槍上戰場,但提及當年的工作,盧彩文眼中熠熠閃光。
盧彩文告訴記者,當年為了收集日軍的情報工作,他很多戰友都被日軍殘忍的殺害了,談到此處盧彩文眼中泛著淚光。盧彩文的很多戰友都被葬在國殤墓園裡,「有時候,想他們了,就會來這裡和他們說說話。」盧彩文說,「忠魂歸國」是一件令人歡欣鼓舞的事,70多年來,這些無名英雄散落在異國他鄉無人問津,現在國家政策很好,能夠讓這些英烈回家,這是對犧牲的將士的一個交代,表示我們從來沒有忘懷,也是對後人的一種教育啟發。
70年守望:老兵切盼忠魂歸國
(記者 王晉 譚旻煦 報道)在騰沖一座老宅子裡,一位老人每每講起滇西抗戰這段歷史,就會老淚縱橫。他就是目前騰沖縣依然健在的抗日老兵中年紀最大的路珍樓。當聽到遺落在緬甸的遠征軍戰友的遺骸重歸故里,路珍樓顯得十分興奮,眼角泛著淚珠。
憶戰友 情切心傷
生於1915年的路珍樓,山西高平人。1938年畢業於長沙軍醫學校,後分配到國民黨54軍野戰醫院。1943年,重新組建的中國遠征軍正式開赴雲南,隨20集團軍來到雲南,任總司令霍揆彰的隨身軍醫,少校軍銜。參與了跨怒江、收復騰沖等戰役。
儘管已經是期頤之年,步履瞞珊,但對70年前騰沖收復戰的景象依然歷歷在目。在他眼中,戰爭的慘烈超乎普通人的想像。
如今,見證當年歷史的老兵已經所剩無幾,路珍樓說,戰友情誼,生死之交,雖不能經常見面,心卻連在一起,騰沖及騰沖成立的國殤墓園成為所有抗日老兵寄托哀思的地方,每年都會去看看這裡的戰友。
盼魂歸 再聚故里
說起這次活動,路珍樓哽咽著對記者說,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最悲壯、最可歌可泣的。第一次遠征軍,中國軍隊走出國門抗擊日寇,很多軍人犧牲在異國他鄉,魂不能歸故里;第二次遠征軍,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將日寇趕出中國。兩次遠征軍,中國士兵傷亡無數,書寫了一段悲壯而又英勇的歷史。
路珍樓表示,雖不屬同一支遠征軍部隊,但當年騰沖收復戰時,21集團軍的所有將士內心充滿著對騰佔領日軍的仇恨,同時第一次遠征軍將士的勇猛抗擊也鼓勵著全軍。戰爭結束後,在騰的所有老兵都期盼著散落在緬甸的戰友能回國,犧牲在國外的戰友能魂歸故里。
如今,在社會各界的關心下,國外「老兵」陸續踏上回鄉之路,而國內依然健在的老兵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懷。看著自己年輕時身著軍裝的照片,路珍樓悲喜交加:戰爭讓人們遠離故土,流離失所。讓「老兵」回家,是全社會對老兵最大的關愛,更是對那段歷史的尊重。
背景鏈接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軍、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組建、派遣出國作戰的部隊。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
1942年初,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首赴緬甸戰場,但因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中國徹底失去滇緬公路。次年10月,經過重新訓練的中國遠征軍與盟軍聯合發起緬北滇西反攻。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強渡怒江,在盟軍配合下,圍攻騰沖城,並在1944年9月14日全殲日寇,收復騰沖。騰沖是抗日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收復的第一個有日軍駐守的城鎮。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