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你的朋友圈還有朋友嗎?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2-02]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新周刊》雜誌曾在2007年9月推出一期封面文章《信息過剩時代的「不知情權」》,詳盡闡述了信息氾濫對人類生活的諸多不利影響,並引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仁尼琴在1978年的預言:除了知情權以外,人也應該擁有不知情權,後者的價值要大得多。它意味著我們高尚的靈魂不必被那些廢話和空談充斥,過度的信息對於一個過著充實生活的人來說,是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據虎嗅網報道,文章面世7年後的今天,媒介和信息流的發達程度較以往更甚,人類已經全面進入移動互聯網生活新時代,智能手機成為最重要的生活伴侶之一,而由此引發的無處不在、日新月異的社交新媒體,正在全方位席捲與改變人類生活和思考方式。

當下人人網和微博客等SNS社區漸趨式微,微信一飛沖天,成為社交媒體最耀眼的明星代表,朋友圈也成了國人最重要的網絡社交場合,算是不折不扣的名利場。

近日《中國青年報》通過對2503名網友朋友圈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發現70%以上的朋友圈與現實社交圈吻合,但許多朋友圈已變味成新聞圈、養生圈、代購圈、自拍圈,如同一本文摘類的三流雜誌。朋友圈裡的人,雖大都認識,但感覺不再是所熟悉的那些人,而是政治家、哲學家、養生專家、生意人的以及美圖代言人,朋友圈沒有帶來與現實交際中相仿的情感交流與互動,更多的是落寞,很難找到朋友的感覺。

朋友圈即地獄

《新周刊》沒能預言到7年後的今天,朋友圈能如此深刻的影響國人生活,不管你是喜歡還是厭惡它都無濟於事,因為它已經與你的移動互聯網新生活如影隨形,除非不用智能手機,那也意味著你被整個時代所拋棄。

當下不斷興起的各種社交媒體雖然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社交障礙,但還是只能停留在社交淺層,彷彿是兩個機器人之間的冷冰對話,但人類不是機器人,還需要更多深入和近距離的持續溫情交流,方能實現情感大昇華。

去年8月,英國一項調查所得數據顯示,人的一生中平均會有64個朋友,其中17個來自工作地點,28個分別來自學校和社交場合,13個來自冰冷的社交網絡,還有6個通過親友介紹。

但是我們往往得到這64個好友,需要支付大量的社交成本才能完成目標,一生中可能要跟640000人打交道,社交媒體也是主要渠道之一。

但在朋友圈,筆者又遇到難以想像的困惑。比如我興致勃勃分享了一則商業廣告,一篇勵志文章,對自己來說很有意義,但對別人來說可能就是垃圾信息,或是在炫富,或是自曝其短,無意中傷害不少人的感官意識,若上綱上線至經濟實力,修養品味以及生活作風等層面,很可能會誤導他人對我的形象認知,而解決之道似乎只有拋棄朋友圈,但這樣無異於「自絕於社會」。

正因為如此,筆者現在對傳播和分享朋友圈如履薄冰,擔心自己傳播的內容會給他人帶來困擾,讓自己的隱私暴露於他人眼皮底下,也對潛在的未知社交信息感到恐懼和虛無,也許這正是信息氾濫中毒後的綜合征表現。

這種看似無解的惡性循環,又回到了法國哲學家薩特所說的」他人即地獄」著名論斷中。薩特認為,人如何存在應是自由選擇的結果,但在現實中常常身不由己,最大障礙就是「他人」,他人肆無忌憚的干預選擇,導致自己猶豫不決甚至被迫做出本不希望的選擇,由此可見,他人往往成了地獄。

薩特是極其高傲的個體,就像他拒絕諾貝爾文學獎一樣。但對當下絕大多數人來說,不可能驕傲的遺世獨立,朋友圈每天噴湧出來的各種魚龍混雜信息,對不少人認知都是一種負擔和痛苦,這些消息如泥石流般奔騰不止,會不斷的阻塞和干擾你的判斷力,這也是信息爆炸時代的集體悲哀。

而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有不斷的選擇性屏蔽朋友圈動態,拉黑那些降低智商、浪費時間、逼你看各種廣告的小壞蛋們,掩耳盜鈴般強迫自己清淨。

朋友圈還有朋友嗎?

筆者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微信朋友圈,晚上也是刷完朋友圈方能安然入睡,但已經很少點贊和回復,剛開始還會經常閱讀他人分享的各種鏈接,現在越來越少,此外,屏蔽朋友圈動態的名單也越拉越長。

有人認為這是微信好友過多(2100餘人)所致,讓我很難辨別對自己有價值的社交信息, 反被無意義的海量信息垃圾所累,可能這並不是重點。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興趣愛好,認知能力和判斷力,情商智商以及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朋友圈分享的內容往往展示了自己真實的一面,對自己來說可能很有意義,比如各種真假難辨的生活常識,五花八門的新聞資訊,沒來由的喜怒哀樂,惡俗的心靈雞湯,以及搞笑段子,廣告推廣,小視頻等等, 而對他人來說,可能會毫無營養甚至厭惡,久而久之,現實中的朋友會因為朋友圈內容產生隔閡,逐漸生疏,直至被屏蔽拉黑。

筆者曾對某微博大V一個人都不關注的感到不解,認為她把微博當成了公告欄,而不是可互動的社交媒體,後來發現她寫的內容基本都是內心真實寫照,行文邏輯基本一致,很少因評論和轉發他人的微博,導致其微博內容出現跳躍性割裂,這個大V就是羅玉鳳。

羅玉鳳的「勵志」故事,在於她能做到目無旁人,捨我其誰。但對他人來說很難做到,我們不斷傳播和分享各種朋友圈內容,急迫需要認識他人和得到認同,害怕被朋友乃至社會遺忘。

這種焦慮心態其實也是時代病,一百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尼采敏銳預料到現代人所患的病叫「虛無主義」,他認為虛無主義時代至少持續200年,人類將進入了「大平庸時期」,在文化生活上,由於內在的貧困,缺乏創造力,現代人是永遠的飢餓者,急於填補和佔有,搜集昔日文化的無數碎片來裝飾自己,迫切的需要和獲取更多訊息。

人生若只如初見,算是朋友關係追求的理想狀態,朋友圈卻很容易葬送這種美好,每一次分享都有可能左右他人對我們的認知,我們只得到一堆不知用途的信息,卻很難評估到底失去了哪些。

很遺憾,索爾尼仁琴沒能預見出以朋友圈為代表的社交信息氾濫的當下,高呼「不知情權」已是不可完成之任務,就像有些人曾提倡的「不插電生活」,最後只能淪為口號一樣無奈。我們已經進入了不可逆的朋友圈信息黑洞中,難以逃遁,否則不是你拋棄時代,就是時代拋棄你。(楊思亮)

      責任編輯:鄭毅
令氏家族及其貪腐朋友圈的落幕      [2015-01-29]
河南首家微信醫院亮相洛陽      [2015-01-28]
軍報:有微信公號想動搖共產黨執政地位      [2015-01-23]
黑龍江在押犯用微信詐騙多名女性      [2015-01-21]
假如李克強有朋友圈      [2015-01-20]
騰訊就國內微信收到美旗彩蛋道歉      [2015-01-20]
趙本山的朋友圈:開業慶典 成龍坐三排開外      [2015-01-18]
季建業受賄1132萬受審 稱問題出在「朋友圈」      [2015-01-17]
王仲田接替于幼軍任職南水北調辦      [2015-02-02]
省公安廳紀委約訪暗訪娃娃魚聚餐當事記者      [201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