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奇帆 資料圖 【文匯網訊】據鳳凰網8月4日報道,擁有「學者市長」、「金融市長」、「重慶CEO」等諸多稱號的黃奇帆,被傳將赴中央任職金融高官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只是,這次的傳言更加廣泛。在官方正式任免通知未下發前,傳言只是那些在股市中受挫的股民們一個美好期待罷了。畢竟,懂金融的他曾被認為是中國股市一根紅紅的長陽線。
黃奇帆到底有什麼「奇」式招數,外界對他如此期待?記者將通過其履歷、學術水平以及14年來對重慶經濟的改變與重塑,窺其理政治市之才。
為官履歷集中金融財經
2015年6月13日,身為重慶市市長的黃奇帆在重慶大學「中國經濟新常態與深化綜合改革國際研討會暨中國留美經濟學會2015年度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用講了5個重慶故事,這5個故事幾乎是他在重慶為官14年來貢獻給重慶經濟的全部。
而在台下的聽眾,有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約瑟夫·阿羅,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莫裡斯等一大批經濟學者。
在高端專業的經濟學研討會上,黃奇帆能作為演講者給他們講重慶經濟的故事,首先是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學者,其次加上其為官多年的實踐經驗,他有不一樣的見解。
小報告仔細梳理黃奇帆的工作履歷,不難發現他與金融財經多有交集:從上海市經委綜合規劃室副主任、上海市經濟信息中心主任、浦東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上海市兼職最多的副秘書長到重慶市副市長、市長,黃奇帆涉足宏觀經濟管理二十多年。
赴重慶任職以後,有媒體稱他是重慶當地少有的既懂經濟、又熟稔行政操作的官員,被視為「重慶的CEO」、重慶經濟總設計師。
由於對重慶經濟的瞭解,他介紹重慶經濟從來不用稿子,資料、論據都在肚子裡,引用上千數據而少有錯誤,而且邏輯清晰透徹。經濟學家張五常拿黃奇帆與昔日香港財政司郭伯偉作對比,談論治理經濟要不要看統計數字。
黃奇帆自稱比較推崇經濟學中的供應學派。他理解供應學派理論幾個重要特點:政府要保持較低成本的投資環境,促進企業較好地發展;放寬市場准入門檻,讓各類大中小微企業競相發展;形成同等國民待遇的市場,使各類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必要的時候,政府出資補助可增加就業的企業來穩定就業。
倍受高層賞識
2012年,重慶由於薄王事件的影響,黃奇帆的政治前途頗受關注,後來的事情說明了一切。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黃奇帆成為三中全會《決定》起草組成員之一。《決定》的起草組和中央宣講團,成員多數都是專家學者、國家部委負責人,來自地方的官員只有兩人,黃奇帆和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三中全會之後,官方成立了中央宣講團,黃奇帆是28名成員之一。
「我就納悶,為什麼改革60條很多都與重慶的做法存在相似之處。」2013年《決定》發佈之後重慶某區一位官員對媒體說,「原來黃奇帆參與三中全會的起草了。」中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員羅仲偉分析稱,黃奇帆能參與三中全會《決定》起草,並成為中央宣講組成員,可視為中央對重慶正在進行的改革探索予以了肯定。
2014年4月底,李克強總理到重慶視察,上午剛走,書記和市長中午就開始商量,主題就是兩個字:改革。由於商量的時間有點長,以至於下午的會議黃奇帆還遲到了一會兒,也是研究、部署改革。
2014年4月29日,重慶市委市政府聯合發佈的《關於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一出台就得到了中央深改辦、國務院國資委的關注,也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肯定。中央深改辦、國務院國資委印發簡報介紹重慶的做法。5月,重慶又緊鑼密鼓地部署了25項重點改革事項。
五大「奇」招
2015年上半年,重慶以11%GDP增速領跑全國,不僅遠高於7%的全國平均水平,也超過了自己10%的預定目標。
自2001年黃奇帆赴重慶任職以來,重慶GDP增速在全國排行一直節節高昇。2005年第22位;2006年第19位;2007年以後再未出過前5位。其中,一次第4位,三次第2位,兩次位居首位。
這一切成績都離不開黃奇帆的5個「奇」招。
1、「地票」制度
在黃奇帆所有的改革中,外界對其「地票」制度反響最大,有讚揚也有批評。
2008年底,黃奇帆準備做一個大膽的嘗試,創設一種將農村用地指標轉移到城市使用的交易品,也就是「地票」,主要指包括農村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農村公共設施和農村公益事業用地等閒置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經過復墾並經土地管理部門嚴格驗收後,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
當年向國土資環部匯報「地票」制度的時候,由於黃奇帆有事不在重慶,重慶市國土局的人員匯報後沒有被同意。後黃奇帆親赴北京,和國土資源部部長、副部長講了一個小時,才得以支持。不久,溫家寶總理到重慶視察工作,給總理匯報此事,僅用半小時,溫家寶總理就表態支持。
重慶「地票」制度實行4年多,近15萬多畝閒置的建設性用地復墾為耕地,把地票的交易價格扣除復墾的成本,15%歸集體,剩下的85%全部歸農民,收入近300億人民幣進了農村,反哺了農民。
一定意義上說,「地票」是農民參與土地增值分配的工具,是重慶農村居民分享其城鎮化的一部分。
2、國企混改
2015年,重慶市國有資產規模1.8萬億元,大體上十年增長了十倍,翻三番多。這一切都與黃奇帆兼職9年市國資委黨委書記有關。
從2002年底開始,重慶結合政府機構改革,在整合各類分散的政府資源基礎上組建了「八大投」公司,即重慶城投公司、高發公司、高投公司、地產集團、建投公司、開投公司、水務控股和水投公司。當年重慶國有資產中,金融板塊比重不到10%,「八大投」剛起步,工商產業板塊比重達到80%以上。
自此十年後,「八大投」承擔了重慶3000多公里高速路、7000多公里高等級路、140公里地鐵軌道交通、30多座跨江大橋和隧道的建設任務,承擔了重慶污水廠、自來水廠、農村水利水利工程等等項目,涉及總投資5000多億。後「八大投」陸續重組為「五大投」。2013年「八大投」資產占40%,工商企業資產占30%,金融資產占30%。
世界銀行曾用兩年半對「重慶八大投現象」作專題研究,稱「重慶的經驗可作為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有益借鑒」。
重慶市國資委改革仍在繼續。市國資委書記胡際權表示,重慶市通過集團層面混改、企業改制上市、基礎設施PPP、設立股權投資基金、企業員工持股「五條路徑」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並探索建立形成了國有資本有序進退、合理流動的機制。
3、大規模加工貿易
2009年8月4日,對於重慶經濟發展歷史上,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頁:惠普(重慶)筆記本電腦出口製造基地及其亞太結算中心、富士康(重慶)產業基地等重大項目簽約儀式在重慶市同時舉行。這兩個「巨無霸」項目成為重慶外向型經濟的突破口和標誌性項目。
重慶在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引進外資方面創造「五低」環境。所謂「五低」,就是低稅費成本、低融資成本、低要素成本、低物流成本、低土地房產成本。
緊接著的一年左右時間裡,重慶又吸引了宏碁、華碩、思科、東芝等品牌商,又引進了廣達、英業達、仁寶、緯創、和碩等代工巨頭,還吸引了700家零部件製造企業落戶。根據重慶市政府的規劃,筆記本電腦基地建成投產後,將可能形成上萬億元龐大的電子產業集群,過去重慶這個西部老工業基地將實現重大的工業結構調整。
黃奇帆解釋在內陸地區發展加工貿易時表示,內地的加工貿易很難發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內地物流成本高;二是內地沒有保稅區。重慶的辦法是搞「產業鏈垂直整合」。將加工貿易「兩頭在外、大進大出」變為「一頭在內、一頭在外」,實行「整機+零部件」一體化配置。
如今,中國製造的筆記本電腦佔全球2/3,重慶占1/3,沿海占1/3,一個世界級的筆記本電腦基地在重慶誕生。
4、渝新歐鐵路
由於重慶筆記本電腦產業集群形成以後,在未來的幾年時間將從現在的6000萬台件發展到上億台件,佔到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這些產品要服務全球市場,貨物必須運出去。
全球電腦40%是歐洲消費的,怎麼降低輸歐物流成本,是黃奇帆考慮的一個大問題。某種程度上說,打通渝新歐是被逼出來的。
據黃奇帆測算,渝新歐如果有100個專列,一個專列50個集裝箱,有5000個集裝箱運行,每個集裝箱成本可降至0.6美元,比海運成本還低。也就是說,價值量超過200萬人民幣的集裝箱,走鐵路是最划算的。
渝新歐的全稱,叫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現在,這條大通道已經引起中央高度重視,提到國家戰略層面來推進了。這條大通道,事關我國突破「馬六甲」海峽困局,事關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和貿易往來,可以說是新的「絲綢之路」。
除此之外,重慶還開通了航空、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渝滬江海聯運、渝深(圳)鐵海聯運等大通道,是重慶出項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5、投融資戰略
被稱為「金融市長」的黃奇帆對中國的金融市場自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近日,《黃奇帆:金融的本質就是三句話》一舊文被廣泛傳播,除此之外,其去年1月14日談及股市改革順序問題的文章亦有較大影響,黃奇帆認為中國應當先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然後再推多渠道股權融資讓巨量現金進入股市,提振股市信心;接下來再啟動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他強調,按照改革需求順序出牌這個道理,遵循工作秩序。那就是一副好牌,次序打亂了,你就會輸。
2014年,重慶市政府開始研究中國製造2025,發展芯片及液晶面板、物聯網等十個行業,由於每個行業的發展至少投資幾十億,多則百億,資金投入龐大。黃奇帆找到京東方,利用其增發100億股股票,全部認購,加上銀行貸款,共融資330億。這只是黃奇帆利用金融市場的一個小事例。
重慶推行國企改革的進程中,不斷推進國企上市。2013年,重慶市工商實體經濟共22戶企業,一半左右已整體或主體上市。此外,黃奇帆表示,重慶現在有40個國企集團,已經上市的有10多個。今後五到十年,再上市20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