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鄭伊莎)香港與國家的整體發展關係密不可分,年輕學子作為社會未來的棟樑,更應全面加深對國情的了解。為讓港生親身體驗內地社會現況,由香港《文匯報》及未來之星同學會主辦的「未來之星同學會成立10周年──2015未來之星暑期交流團」昨日舉行出發禮暨簡介會。近200名來自十多所香港大專院校的學生即將出發往北京及江蘇,探索有關城市的最新動向,多角度認識國家發展。大會並同場舉辦「十大傑星」評選啟動禮,將挑選出十名在各自行業有卓越表現的未來之星同學會會員,並於今年10月舉行的未來之星同學會10周年慶祝酒會上舉行頒獎禮。
▲香港《文匯報》及未來之星同學會主辦的「未來之星同學會成立10周年──2015未來之星暑期交流團」昨日舉行出發禮暨簡介會。黃偉邦 攝
▲「2015未來之星暑期交流團」活動共有近200名大專生及嘉賓出席。黃偉邦 攝
「未來之星同學會成立10周年──2015未來之星暑期交流團」出發禮暨簡介會,及「十大傑星」評選啟動禮昨日舉行,有近200名大專生及嘉賓出席。大會邀得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兼未來之星同學會榮譽顧問譚惠珠、信德集團執行董事兼未來之星同學會榮譽主席何超蕸、廣東省政協常委兼未來之星基金會董事余鵬春、中聯辦青年工作部處長張蔚紅、全國青聯副主席施榮忻、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彭穎生、香港廣東社團總會青年委員會主任林凱章、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事務處處長梁汝照、信德集團有限公司行政主任譚綺荷、信和集團執行董事黃永光辦公室高級助理張品第、匯豐銀行(香港)投資銀行金融機構組聯席董事王鎮等主禮。
歐陽曉晴:親身體驗祖國發展
▲香港《文匯報》董事總經理兼未來之星同學會主席歐陽曉晴在典禮上致辭。黃偉邦 攝
香港《文匯報》董事總經理兼未來之星同學會主席歐陽曉晴、香港《文匯報》社長助理兼未來之星同學會副主席施倩、香港《文匯報》辦公室總經理兼未來之星同學會副主席嚴中則,以及香港《文匯報》辦公室助理總經理兼未來之星同學會總幹事解玲等均有出席,陣容鼎盛。
歐陽曉晴在典禮上致辭時指,由香港《文匯報》主導,及在國家教育部、外交部、中聯辦、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等機構和多個愛國愛港社會團體的支持及推動下,「未來之星同學會」已經走過10個年頭,逾2,000名港生透過探訪、參觀和實習,從中體驗和了解國情,在成長的道路上擴闊了視野,增加對國家的認知與關注。
歐陽曉晴表示,本月將出發往北京及江蘇的同學,將分別到訪清華大學和南京大學。其中,到訪北京的國情班同學可獨家探訪聞名中外的三軍儀仗隊,並參訪外交部,與新聞發言人對話,機會難得。到訪江蘇的同學則可參觀南京軍區軍營、總統府和中山陵等,行程精彩緊湊。他寄望同學通過這些活動,親身體驗祖國的發展,認真思考和規劃自己的未來,「好好把握機遇,也希望大家勇於承擔新時代的挑戰」。
何超蕸:應關注國家發展
▲信德集團執行董事兼未來之星同學會榮譽主席何超蕸在典禮上致辭。黃偉邦 攝
何超蕸致辭時亦提到,今年是「未來之星同學會」意義非凡的一年,因活動規模擴大,並推出「從香港出發」系列暑期交流團,鼓勵更多港生到內地交流及學習。她強調,祖國發展日新月異,但「百聞不如一見」,「世界上已經沒有一個國家再小看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了,青年人更應關注國家發展,盡早規劃未來的人生路向。」她勉勵學生透過未來之星的活動了解祖國、體驗國情,增強國家觀念,提升國民身份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董真真代表一眾學員發言。黃偉邦 攝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董真真代表一眾學員發言,她指祖國近年發展迅速,有關內地的報道亦有好有壞,但港生如要全面認識國家的發展,就不能只透過媒體,而是應親身到訪,以謙虛、包容的態度深入了解內地經濟、社會及歷史的發展,有助擴闊國際視野和朋友圈。
港生整裝待發赴京蘇 了解歷史擴視野
未來之星同學會的兩個精彩暑期交流活動-「從香港出發-江蘇之旅」及「中國國情教育培訓班」啟程在即,學生們都整裝待發。有參加江蘇團的理工大學學生指,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希望通過活動了解更多相關的歷史。有參加國情班的恒生管理學院學生則期望能多體驗北京的風土人情及歷史文化,擴闊視野。多名學生都認為親身到內地體驗及探索,能促進兩地交流。
參加「從香港出發-江蘇之旅」的香港大學會計及金融系應屆畢業生黃晶蔚,首次到訪江蘇。她指今次既可參觀南京及蘇州的特色景點,如總統府、中山陵等,更可與南京的大學生傾談接觸,相信有助港生認識國情,促進兩地交流。她又指,香港年輕學子普遍僅靠傳媒的報道認識內地,流於片面,鼓勵港生多到內地體驗及摸索,除了可發現不少地方的基建完善、科技先進,或可從中發掘不少合作機遇。
將升讀香港理工大學測量系二年級的雷逸澧亦將赴江蘇。他指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意義重大,但背後的史實,現今學生其實一知半解,他期望藉此旅程深入了解更多歷史背景,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將是其特別留意的重點。曾多次到訪內地不同城市的他又指,內地同胞大多和藹可親,容易相處。
恒生管理學院供應鏈管理學系二年級生江汾納是「中國國情教育培訓班」的學員。她從未踏足北京,對於活動能帶領她到訪北京的名勝古蹟如故宮、萬里長城等,並可參訪外交部與新聞發言人對話,她深感期待,盼能盡快出發。她認為,香港與內地發展關係密不可分,年輕學子應對作為國家首都的北京增加認識,如當地的風土人情及歷史文化,有助學生擴闊視野。
同樣參加了國情班的勞子聰將升讀理工大學物流及航運學系三年級。在今年6月已參加「從香港出發-河南之旅」的他分享指,在短短8天的旅程中獲益良多,包括對當地歷史文化增進認識,另與鄭州大學及河南大學的師生交流,更令他發現內地生對學習的認真及努力遠在港生之上,令他感到慚愧,「不少香港同學對內地抱有偏見,我自己以前也是,但只有你親身到訪過,就會發現其實是我們的視野太狹窄。」他期望在國情班中,可以了解到「一國兩制」的實施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