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安徽日報報道,今年以來,產糧大省河南豐收之後遭遇賣糧難,排隊賣糧常態化,局地甚至出現了「走後門」賣糧現象:每車給驗質員500元「好處費」,直接就能驗質過磅。這種賣糧怪相令國家惠農政策打折扣,直接損害到農民利益。對這種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行為理應嚴懲,讓政策紅利真正回到農民手裡。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告,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2142億斤,比2013年增加100多億斤。有關方面預計,2015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新高,由此實現「十二連增」。在連續豐收背景下,國有糧食倉儲缺口越來越大。以東北地區為例,其在秋糧上市前整體缺口約600億斤,有些地方甚至連搭建簡易倉的土地都難找。
從表面上看,倉儲壓力大是因,導致農民賣糧難甚至「走後門」,但反過來看,倉儲壓力大也是果,因為隨著國家糧食收購價格的逐年提升,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斷高漲。就小麥而言,從2006年啟動托市收購以來,價格從當時的0.68元/斤漲至現在的1.18元/斤,幾乎翻了一番。另外兩大主糧品種稻穀和玉米,價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農民打的糧多了,而倉容又相對不足、甚至成為稀缺資源,賣糧難的現象自然難以避免;而如果監管不力,部分庫點工作人員便會找到藉機 「尋租」、侵害農民利益的空間,讓國家本來希望農民賺到的錢,實際上裝進某些人的口袋。
要破解現階段的賣糧難、杜絕「走後門」賣糧等涉及腐敗的收購亂象,短期需要盤活倉儲資源、增加倉容供給,並且加強對於驗質員等糧食收購人員的監管,防止「靠山吃山」。長遠來看則應創新糧食收購模式和經營方式,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維護糧食市場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