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翁麗娜)近年極端天氣愈來愈多,渠務署指香港雨季延長、降雨範圍更集中,去年中已與天文台設立通報機制,重點監察4個地區雨量。渠務署署長唐嘉鴻22日表示,防洪工作已準備就緒,啟德河改善工程亦漸見成效,2018年完工後可應付重大情況。渠務署亦公佈,今年年初剔除上水丙崗及大埔南華莆共兩個水浸黑點,目前只餘下8個黑點,悉數正在處理中。
22日舉行傳媒簡報會,回顧去年工作成效及未來工作重點。天文台早前預測極端天氣將為本港帶來更多雨水,唐嘉鴻指面對極端降雨、海平面上升及城市化發展導致表面徑流增加,渠務署多管齊下透過上游截流、中游蓄洪,及下游疏浚做好防洪措施。
啟德河工程 料2018年完工
去年彩虹道暴雨下出現嚴重水浸,渠務署被批評未能及時排洪。唐嘉鴻指出,本港局部地區出現豪雨情況有所增加,而當時天文台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但黃大仙區實際錄得每小時108毫米的雨量記錄,程度達至黑雨。他指出,啟德河改善工程已經進行兩三年,今年打通其中一段渠道的樽頸位置,有信心防洪能力會有所增加,工程預計於2018年完成,屆時可應付50年一遇大雨。
渠務署助理署長簡炎輝指出,因應去年局部豪雨情況增加,該方與天文台設立通報機制,重點監察3個水浸黑點,包括元朗新田石湖圍、薄扶林村及尖沙咀漆咸道南,其後再新增彩虹道共4個重點監察地區。他指如天文台錄得每小時50毫米雨量,便會通報予渠務署,渠務署會盡快派出應變部隊到場疏通渠道。
渠務署又提出「海綿城市」理念,利用綠化天台、透水路面、蓄洪湖泊及河畔公園等,達至促進滲透,減少地面徑流。位於九龍城一號的污水泵房,為政府首個基建設施獲「綠建環評新建建築」鉑金級,利用透水路面、草磚等技術設立雨水回用系統,再用作灌溉用途。對於行政長官建議在維港設泳棚,唐嘉鴻指維港渡海泳亦已復辦數年,經淨化海港計劃後,維港水質已經大有改善。
唐嘉鴻又透露,渠務署用電量約佔政府總用電的10%,該署轄下330個設施將積極加入可持續發展元素,如善用太陽能及生物氣等可再生能源,每年可節省相當於約2,800萬度電,節省渠務署10%的用電率。其中沙田污水處理廠的生物氣每年節省約1,900萬度電,佔全個廠房能源需求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