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新經濟」被納入GDP核算

2016-07-07

【文匯網訊】(記者 馬琳 北京報道)國家統計局日前改革GDP核算方法,將新經濟納入其中,再次將引發各界對新經濟的討論。7月6日下午,信息社會50人論壇、阿里研究院、《經濟學家週報》聯合在北京舉辦了「新經濟對經濟學的衝擊」專題研討會。與會的二十餘位內地知名經濟學專家就「新經濟對經濟學的衝擊」展開了熱烈討論。學者認為,「新經濟」以交易為中心,改變了以往以生產為中心的經濟體系,將改變傳統經濟學理論,成為經濟理論創新的重要突破口。

「新經濟」到底新在哪裡?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子衡認為,「新經濟」是以交易為中心的經濟體系,而「舊經濟」是以生產為中心。這就使得「新經濟」具備三個特點:一交易效率大幅提升,開始超過生產效率;二是交易不取決於產出,並最終決定了產出;三是「舊經濟」裡交易圍繞所有權展開,使用權為輔,但在「新經濟」裡兩者還是相互滲透;四是複雜的交易,有一些交易使得你作為投資還是作為消費也是分的不是特別的清楚,邊界模糊,相互侵蝕,可以互相轉換。這樣來看交易取決於產出。

周子衡指出,「新經濟」的這些特性必將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稀缺性」假定、「理性人」假定、交易成本及公司理論、博弈論及制度經濟學、價格理論、貨幣六大方面造成衝擊。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阿里巴巴和所有互聯網的事實都顯示,商品的平均成本在隨其複雜性增加而遞減,這是和整個經濟學教材相反的結論。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產品極度簡單結構」的假設,已被信息化時代的「產品多樣性結構」所衝擊。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張新紅表示,經濟學理論從來都是時代的產物,時代變化了,理論必須創新。「到今天傳統經濟學主要是工業時代的產物,是為工業經濟服務的。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社會,新的經濟學理論必須反映信息時代的特徵,解決信息經濟、信息社會面臨的新問題。

不過,北京大學發展研究院教授薛兆豐則提醒,雖然「新經濟」對傳統經濟學概念帶來了衝擊,甚至是顛覆,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多需求沒有被滿足,比如停車問題、信息共享等,不要輕易就說「新經濟」下「稀缺性」被滿足了。

除了來自學界的觀點,業界專家對新舊經濟如何理解?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宋斐表示,今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公佈2016財年電商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這背後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阿里巴巴在財年內有望超越沃爾瑪,成為全世界最大零售平台,而從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上,這將是一個世界經濟史上標誌性的大事件,是「新經濟」正在從微觀到宏觀乃至全球層面塑造新的商業文明。

宋斐指出,經濟全球化第一波浪潮靠國家驅動,第二波靠跨國公司驅動,接下來或將出現更多中小企業甚至消費者可以直接連入全球市場的大趨勢。2001-2015年間網絡零售以近29倍的速度迅猛增長,因此,阿里提出了e-WTP(世界電子商務貿易平台)概念,認為互聯網已推動經濟全球化進入「DT(第二次信息革命)+全球化3.0」時代。

此外,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還用阿里巴巴的淘寶和沃爾瑪進行比較,來說明新舊經濟的區別。他指出,淘寶是一個由八千人支撐起來的的技術交易平台,加上開放平台上的上千萬賣家以及4億消費者組成的開放的零售體系;而沃爾瑪是由230多萬人,加速將近10萬個左右的實體以及供應鏈,構成的一個封閉的零售體系。兩個體繫在效率、複雜度和整個協作模型方面都是不一樣的。

責任編輯:吳筱惟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