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周琳 北京報道)2010年,國資委一紙「退房令」 宣佈, 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要退出房地產業務。七年已過,由於沒有時間表和具體實施方案, 「退房令」施行並不樂觀:主業房地產央企從16家擴展位21家,央企的地王大戰也愈演愈烈。
僅僅在法令頒布一年後,這個允許涉足房產業務的名單就從16家增加到了21家,5家新獲准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中就包含了在之後的去年有較大擴張動作的魯能集團。
名單的悄然擴容暗藏著國資委與央企的博弈,也預言了日後執行的艱難2011年航天科工等27家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退出了房地產項目,仍還有51家央企未完成房地產項目退出。。2012年以後就鮮有央企大規模清退的舉動,只有零星的股權轉讓或協議出讓項目出現。
縱觀今年熱門城市的地王,勝出者幾乎都是央企和國企。而且參與者多為水電系央企。其中,魯能、電建、葛洲壩「不計成本」的搶佔市場引發關注。
超半數地王為央企
以葛洲壩集團為例,2016年五月在南京以總價32.8億元,拿下樓面價為每平方米45213元的地塊,刷新了南京單價「地王」。
中原地產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熱點城市地王數量排行榜顯示,地王超過半數為國企央企所斬獲。中國電建、葛洲壩、招商、華僑城、魯能、保利等企業堪稱上半年的「地王」收割機。
央企業績掛鉤地產
央企為何對房地產情有獨鍾,又為何能屢屢高歌猛進,甚至讓國資委的「退房令」成為一紙空文?國企改革專家周放生稱,這與央企的考核機制、利益訴求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很多央企主業出於產能過剩或虧損狀態,無法繼續投資,只能投資房地產。
國資委此前公開的數據顯示,78家被要求退出房地產項目的央企旗下共有房地產子公司227家,約占央企全部三級以上房地產公司數量的60%,資產總額占比15%,銷售收入和利潤占比為15%和7%。
有分析人士指出,「退房令」收效甚微或許源於國資委自身的業績需求。房地產業務是不少央企國企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一旦『退房令』全面生效,央企業績一定會受到很大影響,利潤也會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央企在退出房地產業務時,也存在很多客觀困難。」國企改革專家周放生對大公報指出,央企最初的房產業務以福利分房、企業工程和自用樓房為主,隨著住房實物分配製度的取消和市場購房政策的實施,房地產業務開始獨立,2004年前後,央企的資本開始流入房地產市場。目前央企在房地產市場的情況錯綜複雜,而且退出也需要一個過程。
時至今日,「退房令」束之高閣,民眾呼籲出台級別更高的約束法令。
責任編輯: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