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2日,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甘肅行採訪團在隴南成縣採訪了位於縣城南部的草灘村。從縣城出發,位於大山深處的草灘村需要1個多小時的車程才能到,而且一路都是在蜿蜒的山路上行走,路面不是很寬,彎道很多,甚至有180度的彎道。「現在有水泥路尚且如此艱難,在道路沒硬化前的進出行困難情況就可想而知了。」這是大多數第一次體驗這樣山路的港學子的共同感受。
來到草灘村,路邊古樸的路燈,整齊劃一的民居和滿目蔥蘢的樹木,寧靜的村莊猶如「世外桃源」一般,讓人眼前一亮。而「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通信靠吼,交通靠走。」曾是草灘村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
2014年,精準扶貧使得這裡的道路得到了硬化,也讓這個只有不到400人的小村子與外界的聯繫更加便捷和暢通。道路暢通了,將這裡的農產品外運也更加便利了,可是集中化水平低、市場信息落後等因素並不能真正提高農民的收入。
雞峰鎮副鎮長張璇是一名80後的大學生村官,她介紹,這裡可種植中藥材、核桃還可以養殖土雞、蜜蜂,並且品質很好,在道路硬化前,需要靠馬馱和人背才能運送出去。「村裡雖然土特產眾多,但要是拿到縣城去賣,光路費就得花費幾十元,拿到鎮上的集市上去賣,家家戶戶都有,更談不上能賣個好價錢。」
2013年,恰好縣裡開始鼓勵大學生村官做農村電商,於是她決定用電商幫助村民解決困難。張璇通過多次培訓掌握了電商知識,在村裡開了第一家土特產銷售網店,並向父母借了10萬元,用於給村裡註冊品牌置辦產品包裝。可是光有資金和熱情還不行,由於山大溝深,村民普遍對互聯網認識不夠,根本沒有人願意把東西交給她。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做村民工作,在她的努力下,村民慢慢對網絡銷售產生了信任。
張璇介紹,村裡的貧困戶宋芝林,一家四口人,母親長年臥病在床,兩個上學的女兒,怎麼才能幫助他們順利脫貧一直是她心裡橫著的一個梗,張璇覺得養殖土雞是條出路,於是多次去他家做思想工作,然而她多次吃閉門羹,還被趕了出來。最終她的執著打動了老宋,他決定相信她,通過互助協會幫助宋芝林貸款買了一千多隻土雞苗。不懂技術就找專家,看視頻,自己先學會然後再一點一點的教給老宋。半年以後他家的土雞在網上銷售一空,他對養殖也有信心了,老宋更是逢人就誇張璇好。
2014年3月,張璇發現村民王玉明是大學畢業生,很有經濟頭腦,而且懂得計算機知識,如果把他帶動起來,不但可以解決他的就業問題而且還能帶動其他人創業,張璇主動找他,和他商量做農產品電商,他也很樂意,三個月後,決定辦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始了創業之路。
經過幾年經營發展,張璇經營的網店成了雞峰鎮銷售最好的一家,長溝村和草灘村的電商逐漸走上了軌道。在她的幫助下,村裡貧困戶、返鄉青年開辦網店、微店74家,解決就業崗位16人,創業團隊49人,通過「網店帶戶」、「增收帶貧」等帶貧機制,帶動貧困戶441人產業致富,大學生15人創業。
而面對記者的採訪,張璇只是簡單的說:「做著就習慣了,習慣了這種做事的方式,習慣了想把事情做好。」
責任編輯: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