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狗年新春,市民拜年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是下週三公佈的財政預算案會不會「派錢」?
事實是正如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在一個電台訪問中所說,政府「無目的」的「派錢」,過去只做過一次,而市民大眾對「派錢」二字的理解存在片面和偏差。
特首言下之意,似乎是「無目的」或不具針對性的「派錢」,並非、也不應該成為政府處理財政盈餘的必然途徑;而「派錢」二字的定義,也並非「位位咁多」的全民派發現金,而是應該通過不同的渠道將錢用到該用的地方,從而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和改善市民生活,從這一角度而言,投資未來、投資基建、投資醫療與教育事業,以及提高一些福利惠民措施,效果已等同「派錢」,只是方式不同而已。與此同時,「財爺」陳茂波日前在網誌文章中也表達了類似想法。
從特首和「財爺」的最新回應看來,市民對這一份號稱「巨額盈餘」的財政預算案究竟如何運用,不多不少應該已經有一點眉目。顯然,前「財爺」曾俊華任內本港唯一一次的人人派錢六千,不會出現在本月二十八日發表的預算案文本之內,代之而起的將會是一系列推動經濟發展與改善基層生活的措施,也就是說,動用盈餘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將會較過往預算案增強。
事實是,這是林鄭月娥出任特首和陳茂波接掌財政司司長職位後的第一份預算案,以林太的施政理念和作風,「蕭規曹隨」和博取掌聲不是她「那杯茶」。而香港回歸已度過二十週年,特區各方面如何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潮,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已成為擺在特區政府和全港市民面前的重大課題。
另一方面,港人社會內部,市民已普遍厭倦爭拗和對抗,而緩解社會分化的根本之道在於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政治爭拗由反對派挑起,而市民情緒和社會氛圍則與經濟民生和發展有關,市民「上樓」難、「上車」難、睇醫生難;低收入家庭和綜援戶入不敷支,子女要在擠迫的「殺房」床上做功課;青年創業上流不易,都構成反對派鼓吹對抗的「助燃劑」。
因此,在這一前提和背景下,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的確應該拿出一些有別於過去的新思維和新考量,展示出一些新的創造力,重點應著眼於長遠發展和更好規劃,目的是提高整體發展能力,如教育和醫療撥款的提高,不是簡單的用於多開設一些教席、多增聘一些醫護,而是要利用目前比較充足的財力,從根本上改善制度和提高質素,合理的工作負荷和待遇可以令教師真正以教學和育人作為職志,同樣,「白衣天使」也不必整天在病房「踩滑板」而可以有時間多拿出一些愛心來呵護有需要的病人……
千億盈餘的財政預算案,應該為特區政府帶來更好的施政支撐,為港人社會帶來和諧與發展的希望。
責任編輯:gl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