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高速發展 學者倡園區發展理念向「東道國-中國」轉變

2018-07-10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馬琳 )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正在全球迅猛發展。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中國企業共在44個國家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99家,面積956平方公里,累計投資307億美元,入區企業4363家,上繳東道國稅費24.2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5.8萬個就業崗位。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快速擴張,也凸顯了境外園區盈利能力差、投資回報期長等一系列發展困境,南開大學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冼國明向香港文匯網表示,海外園區應轉變發展理念,由「中國海外園區」向「東道國-中國」園區轉變,同時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由專注工業地產開發向全產業鏈服務轉變。

「第二屆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研討會」近日在天津舉行。來自中國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聯合國貿發會議企業和投資司、天津市商委、南開大學、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中非泰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政府機構、行業協會、高等院校、企業組織的150餘名專家學者、業內人士,以及40多家境外合作區負責人圍繞論壇主題「境外經貿合作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進行研討交流。

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陳健在會上指出,合作區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抓手,建設「一帶一路」的基本思路是「點線面」結合,合作區正是其中的「點」。「現在有些地方在搞好多走廊,我覺得如果沒有『點』的支撐就不是科學的,一定要先有經濟節點才有聯線。」

南開大學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冼國明介紹,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發展經歷了企業自主探索期、快速成長期、高速發展期三個階段。中國商務部於2005年提出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出台多項政策鼓勵中國企業開發投資境外經貿合作區。在政府鼓勵下,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步入政府扶持下的快速增長期。2012年,商務部提出改變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建設方式,不再採用招標方式,由企業作為境外經貿合作區的主導,先行建設園區,達標後由商務部、財政部考核確認,此舉使境外經貿合作區數目激增。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中國企業共在44個國家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99家,面積956平方公里,累計投資307億美元,入區企業4363家,上繳東道國稅費24.2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5.8萬個就業崗位。其中,在2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建的75家合作區累計投資254.5億美元,入區企業3879家,上繳東道國稅費16.8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1.9萬個就業崗位。

冼國明指出,按照園區不同的功能,目前中國99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大致可分為六大類:加工製造型41家、農業開髮型23家、資源利用型12家、商貿物流型9家、技術研發型3家、綜合發展型11家。

具體而言,加工製造業型園區主導產業多為家電、紡織、機械、電子等;農業開髮型園區主要分佈在俄羅斯以及柬埔寨、老撾、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資源利用型園區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導產業;商貿物流型園區主要提供商貿物流服務,多數集商品展示、分撥、物流、倉儲於一體,最具代表性的是位於匈牙利的中歐商貿物流園;技術研發型園區目前較少,中國-東盟北斗科技城、中法經濟貿易合作區、中國-比利時科技園,全部由國企主導建設;綜合發展型園區通常集加工製造、農業開發、商貿物流等中的兩個及以上特徵於一體,實行多元化發展戰略。

從地域上看,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地區、中非地區和中亞地區。其中,亞洲45個,歐洲25個,非洲25個,北美洲、南美洲都僅有2個。冼國明表示,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所在區域大都是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與中國有地緣關係或者保持良好政治經濟關係的國家或地區。相較其他國家或地區,它們更適宜國內成熟產業轉出,並對中國投資持歡迎態度。中國企業可規避海外投資的政治風險,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與豐富自然資源。

不過,冼國明也提醒,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迅猛發展也暴露出園區盈利能力差、投資回報期長等諸多問題。他分析指出,目前中國大部分合作區主要依靠工業地產出租出售盈利,整體盈利水平不高,還沒有達能夠完全獨立市場化運營、產生較好回報的時期。同時,由於缺乏總體戰略佈局規劃,各地區企業各自為政,部分合作區存在明顯的園區定位不明確問題。此外,投資環境的不穩定也是境外經貿合作區面臨的一大問題。

冼國明認為,首先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准公共產品屬性,具備明顯的外部性。園區投資主體不可能同時承擔企業和政府雙重屬性。當地政府可以考慮對出資建設基礎設施的企業一定稅收返還等。同時,海外園區應轉變發展理念,由「中國海外園區」向「東道國-中國」園區轉變。「原來東道國可能更多的是袖手旁觀,現在要更多把它拉進來,把東道國政府和中國企業更多地捆綁在一起,或者由東道國政府與中國政府聯手來建設園區。」

冼國明還建議,海外園區的投資主體應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由專注工業地產開發向全產業鏈服務轉變。根據園區的產業定位,深入把握行業的發展特點和其產業鏈上下游的協作關係,為入駐園區的企業提供綜合服務平台,提供咨詢、培訓、信息、企業孵化、物流、人力資源、軟件服務外包等服務。另外,合作區的建設可改善園區外部的基礎設施條件,同時園區內集聚了大量的人口產業,會對周邊地區產生輻射和帶動,存在大量的商業開發機遇,也要把握住園區人口和產業集聚後產生的經濟效益。

此外,中非泰達董事長劉愛民作為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的參與者,與香港文匯網分享了他的經歷和看法。劉愛民介紹,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地處「一帶一路」和「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交匯點上,從2008年開始,在紅海岸邊的一片戈壁上建起來現代化產業園區。目前,泰達正在加快園區二期的開發建設工作,二期建成後將有望吸引投資30億美元,實現產值80億美元,提供就業2萬個的現代化工業新城。

不過,他也坦言,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國境外合作區的數量在快速增加,無序化發展很可能會帶來慘烈的競爭。「境外經貿合作區國家統計是99個,但根據我們的研究,如何加上民營企業經營的,現在已經不下幾百個,像埃塞俄比亞就有20個,尼日利亞也有20個,日後園區的競爭將非常激烈。」他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再次牽頭對各園區發展進行定位和規劃,以引導海外園區有序、良性發展。

責任編輯:張岩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