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美國打貿戰注定失敗 港優秀基礎科研可助國家應戰

2018-07-13

【文匯網訊】(大公報記者 石璐杉、朱晉科、李雅雯、文軒、曾敏捷 趙凱瑩、林少權、黃洋港)中美貿易戰對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將帶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在大公報編輯部昨日舉辦的「貿易戰與香港」座談會上,十位工商界人士和專家學者分享了他們對貿戰風雲的真知灼見。有講者認為,阻撓中國崛起是美國長期國策,此次貿易戰也是對中國的一次「國家壓力測試」。講者指出,香港外向型經濟太倚賴美國市場,建議特區政府切實推動港科研能力,支持港商與內地併船出海,並且加快善用「一帶一路」與大灣區機遇。講者們對國家應對貿易戰的戰果普遍感到樂觀,坦言:「從經濟規律去看,美國靠貿易戰去改善美國貿易逆差和就業,註定會失敗。」

大敵當前不能置身事外

這次座談會的題目是「貿易戰與香港」,這場戰爭不僅是中美之間的事,也是影響全球包括香港的大事件,探討貿易戰與香港的關係,確實很有必要,很有意義。雖然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和評論最近是鋪天蓋地,但香港還有人覺得這場戰爭不關我事,不明白今日之香港與內地早已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密切關係,當然也不排除或者是有些人在有意無意地迴避這種影響。

大敵當前,香港若無做好應對準備,甚至連心理預期都沒有,後果會很嚴重,貿易戰對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將帶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香港無法置身事外,要早準備、早主動。

港商所受影響逐漸浮現

香港電子業是全港最大的出口行業,2017年電子業出口佔香港總出口66.2%。香港電子業商家幾乎都在內地設廠,部分會直接出口。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總值5056億美元,當中一半以上是電子,機械及零部件產品,部分已應用在其他行業的產品,故貿易戰對業界的影響遠超表面的數字。

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首輪關稅措施佔去年本港轉口總值2%,加上美國商務部在貿易戰開戰後,允許就某些產品申請一年關稅豁免,故貿易戰對業界的短期影響不大,但隨美國宣佈再向中國2000億美元貨物徵收10%關稅,由於覆蓋範圍更大,港商及香港所受的影響將逐漸浮現及加大。

貿易戰或會加速部分商家轉移內地生產基地至東南亞。但業界亦看到中國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會透過加強與內地公司合作,加強產品在內地銷售;透過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等擴展東盟銷售,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政府需加大對中小企支援

貿易戰下,中小企面對的風險將更大,特區政府需要加大對中小企支援,例如對小企業信貸保證計劃及融資擔保計劃加大力度。

「一哥」不容「二佬」存在

中總早前向會員就貿易戰做問卷調查,結果與工總的調查相近:起初各行各業不覺得有影響,以為美國只是開始聲勢大,之後就會漸漸平息。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中小企、微企準備不足,資金短缺,邊際利潤低,當有大風浪到來之際,相信很多都無法承受。

加徵關稅非突發奇想

近日美國又提出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我不相信是特朗普突發奇想而作出的舉動,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崛起,令美國所有的智庫、政客,長年積累了這樣的構思,但這並不會阻礙中國的大國崛起。

美國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世界「一哥」,心態上無法容許有「二佬」的存在。

抹黑中企 極具目的性

他們從不相信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國家可長久崛起,但今天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獲得的成就,令許多國家都已相信中國能夠崛起,這正正威脅到了美國的領導地位。

當一哥地位、經濟效益、軍事地位受到威脅的時候,掣肘「二佬」便成了自然的反應。故美國近期用種種手段抹黑中國的企業和誠信,是極具目的性的,我相信這是美國制衡中國的長遠策略。

勿單打獨鬥要聯合轉移

工總最近做了兩次問卷調查,第一次是四月中至五月底,第二次是六月中至七月初。第一次收回的問卷寥寥可數,唯一受影響的只是模具和塑膠行業;第二次問卷收回的就比較多,受影響的包括電子產品、工業自動化產品、醫療檢測產品等,涉及不同種類的經營,但為數亦不多,影響的程度亦要視乎行業。

雖然貿易戰對香港的影響,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言,目前來說,只涉及GDP的0.1%至0.2%,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香港在外地設廠的廠家不在少數,尤其是在內地。在貿易戰當中,香港的廠家首先要自保,考慮通過轉移廠房以避開貿易戰的影響,內地在2006年實施「騰籠換鳥」政策時,已有部分廠家搬往內陸腹地及東南亞國家,但如今與過往單打獨鬥不同,現在是要聯合轉移,通過設備共享,降低風險。鑒於此,早前我們便向商經局表示,不能當沒事發生,必須早作準備。

而這些準備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尋找一個市場、「碼頭」、網絡、工人和技術工人齊備的地方。在選定地方後,我們再與內地廠家夥拍,「併船出海」。我們最近亦提出,希望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看廠,看是否能得到政府資助,一起去開拓市場。不過,我們並不是將所有的東西都搬走,高端研發仍留在大灣區。

推動「一帶一路」無退縮餘地

美國打貿易戰是因為財困,特朗普上台後與白宮過去的做法很不同,他要兌現的很多競選承諾都是要花錢,例如在墨西哥邊境建牆,同時又減稅,而美國的財政情況根本不容許他這樣做,所以他要想辦法減少開支、增加收入,包括宣佈退出《巴黎協定》、FTA(自由貿易協定)要重新談判、加徵關稅等,而對就業、經濟究竟有何影響,相信特朗普沒有做很詳細的分析。

必須作出回應 不能退縮

國家近年快速發展是招人妒忌,美國針對中國推出措施,但我們在「一帶一路」方面的推動是無退縮的餘地,要繼續如火如荼地推動國策。我們必須對貿易戰作出回應,絕對不可以退縮,除了在商務方面,還可以在地緣、經濟、軍事、學術各方面,因應損失去作應對。

我們可推動世界大同

中國其實有很好的發展計劃,我們可以推動世界大同,和世界分享、共享,正所謂「得道多助」,相信國家有能力應對貿易戰。

特朗普的施政難以捉摸,美國的做法為全球貿易帶來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影響世界將來的格局和價值觀,以及敵我盟友的轉變,國家的發展亦是待變。我們必須要隨機應變。

特朗普為選舉發動貿戰

美國國內對特朗普的政策是有很大的抗拒,特別是精英界和學者,絕大部分都是反對貿易戰。一個國家有貿易順差和逆差,不只是看貿易關係,最根本要看消費和生產的關係。美國的消費遠遠高於生產,加上政府減稅、開支增長,所以美國有結構性的貿易赤字問題,在特朗普任內會加劇,美國只靠關稅是改變不到局面,針對雙邊關係亦非對症下藥,所以從經濟規律去看,美國靠貿易戰去改善美國貿易逆差和就業,注定是會失敗的。

特朗普短期的考慮是11月中期選舉,7月6日加徵關稅的第一批清單,主要是工業產品的設備機器,這些關稅生效後,對美國消費者的影響不會很直接,選民的感覺不會很大,而第二批2000億元清單還有諮詢過程,如何實施須拭目以待,但這些措施都反映出針對中國崛起是美國長期國策,美國是想先發制人,壓制中國的科技崛起,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這是一場持久的貿易戰。

今次是暴露我們要改善的弱點,包括關鍵產業鏈要自給自足,透過貶值去紓緩衝擊亦很難拿捏,貶值太多對資本市場會有很大的衝擊。貿易戰亦凸顯了十九大所講的工作更為重要,國家要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在國際秩序上扮演更強角色,「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更有必要落實好。

加徵關稅美國損人利己

貿易戰會持久,原因是美國目前的財赤、貿赤和中國的科技競爭,再加上之前美元的價格,美國的唯一出路是加徵關稅。無論是特朗普或其他繼任者,這都會是美國的基本國策。

危中有機 中國可藉以發展科技

假設貿易戰處理不當,一來一往之下,就會引發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情況。金融風暴後,國內需求不足,每個國家為保持國內就業,以及減低貿赤,紛紛產生保護主義,屆時便會演變成全球貿易戰。在這個情況下,唯一的解決方法就只有打仗,將國內問題輸出其他國家,減低內需不足及就業困難,從而有機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中國、香港要在貿易戰中平穩過渡,必須盡可能用經濟和外交手段,減低全世界產生金融危機的機會,以防出現經濟大蕭條的情況。

危中有機,今次也是中國發展科技、經濟、外交的機會。美國為解決內部問題,向全世界徵收關稅,將全世界國家推向中國一邊,中國應趁機盡量擴大其戰略性聯盟,例如和俄羅斯及歐洲建立經濟聯合體,開放中國科技市場讓歐洲進入,提高國內競爭,從而提升中國的競爭能力,將美國造成的損害,變成對中國有利的形勢。中國亦可幫助其他細小國家發展,讓他們增加對中國商品需求,降低傷害。

我们要胜出不宜硬碰硬

中國要在貿易戰勝出,不能硬碰硬。特朗普屬於自負、自信的機會主義者,對著這種「癲人」,硬碰硬並非最好的招數,應該以陰柔方法慢慢化解。

近期人民幣貶值,美國所徵收的2000億元商品相等於10%關稅,人民幣目前已貶了6%至7%,稍後再繼續貶,基本上已將加徵的稅項全部化解。

料中期選舉前暫停戰爭

市場最誠實。看回目前市場的反應,A股大跌、港股受拖累,美股亦跌了幾個百分點。但一旦「搞到好大件事」,美股的金融市場有機會產生極大震盪,美國未必能控制,而震盪出現,在現有的低息環境下,絕對無法挽救,所以相信特朗普會有秩序地控制韻律,而考慮到11月的中期選舉,相信他會在大選前三個月暫停戰爭,待選後再繼續。

中興事件 上了一課

中興事件亦讓中國上了一課,反映中國要自強,將所有部件做好才能打仗,同時都為中國提供中長期的出路。香港方面,香港屬於外向型經濟,深受外圍因素影響,若貿易戰「打到天花龍鳳」,必定會影響全球經濟,香港不能獨善其身,政府有責任穩定內部經濟,包括消費及投資信心,以免在金融市場出現震盪時有太大影響。

中國贏面遠遠大於美國

我一直相信這場貿易戰會打到底,長遠而言,我認為中國的贏面要遠遠大於美國,原因有四點。

「修昔底德陷阱」

首先是特朗普的個人利益和美國利益不同,如果貿易戰得利將乘勝追擊,失利則會惱羞成怒。

其次是「修昔底德陷阱」,即一個大國崛起之時,必然受到既存大國的打壓。

第三則是意識形態問題,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與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截然不同,但成績靚麗,科技方面更有部分超越美國,令其感受到威脅。

最後則是美國的民族性,我在美國住了十多年,知道美國人一定要做「一哥」,不願意做「二哥」,而且易被民粹主義挑動。

貿易戰關鍵在科技

不過,這次貿易戰並非完全對中國不利,一方面貿易戰影響的不僅僅是中美兩國,令美國四處樹敵;另一方面,根據美國經濟學界的估算,假設美國對所有的中國商品都徵收40%關稅,經過一輪調整之後,中國GDP亦只是損失0.46%。

今次貿易戰的關鍵不在貿易,而在科技,如今中國科技存在短板,部分零部件無法自行生產,而香港擁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可助國家一臂之力。

香港亦要準備長期作戰

貿易戰只是引子,其根源在於美國做慣老大,眼看有國家發展迅速,對其造成威脅,於是就趁這些國家仍有待進一步發展時出手打壓。

阻科技發展拖中國後腿

你會發現貿易戰中,美國開出的部分條件,與基本徵稅無關,例如限制中國津貼高新科技產業,這不只是出口的高新科技產業,而是所有高新科技產業;另外就是限制技術輸出。以往不少中國高新科技公司會透過收購美國公司,但過去六年的相關收購申請全部被美國當局拒絕。於是中國科技公司就改而聘請美國科研人員,發展自己的科技。

美國正用不同模式、不同方法壓制中國。華為在美國設立多個研發中心,現已紛紛被迫關掉。從歷史可知,二戰後美國的騰飛,有賴很多來自德國的專家及人才,故美國深知科技對發展的重要性。現今是一個高科技時代,美國正是透過一系列措施,試圖阻礙科技發展以拖慢中國發展的步伐。貿易戰涉及國家的長遠發展和興亡,中國無法迴避;香港亦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我們都認同這是一場持久戰,華為的例子告訴我們,進入美國市場不容易,但其目標是,即使沒有美國市場,也要做世界第一。我們都要思考,中國在沒有美國市場後要怎樣走下去。

港以往過分依賴美市場

貿易戰對進出口業的影響視乎不同交易模式各有不同,表面問題不大,但實際涉及國與國之間的角力戰,而且是持久戰,大家都不能獨善其身。

美國部分產品雖然不用靠進口,但事實是進口部分產品有助降低成本,故美國不會在貿易戰中得益,成本最終亦會轉介在消費者身上。

部分產品在發展中國家生產,例如透過香港人在東南亞設廠,並接單生產,成本或會比內地便宜,但支援始終離不開香港,包括內地的技術人員。

內地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有五年計劃,為國家未來制定長遠規劃,現在已經是第13個的五年計劃,其他的地方都想學習。

貿易戰對中國猶如「當頭棒喝」,中興事件讓我們發現,原來只要科技產品中有一項核心技術是別人的時,就會受到掣肘,這值得我們反思。

大灣區是否能試行單一稅制?

香港以往過分依賴美國市場,但其實國家推行「一帶一路」倡議已一段時間,部分中亞國家的鐵路、碼頭,甚至工業區等硬件已經具備,香港未來要在「一帶一路」尋找機遇;大灣區離我們很近,但區內有三種不同稅制,造成人才流動問題,我有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大灣區是否能試行單一稅制?

(來源:大公報)

責任編輯:Caroline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