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河北兩落榜生變「育苗狀元」 躋身中國蔬菜產業鏈

2019-12-04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顧大鵬)河北省曲周縣東牛屯村張慶文與劉瑞平世代為農,這兩個90代的高考落榜生,不打算回到父輩的菜園裡種菜,一人到縣塑料廠跑業務,一人進縣膠管廠作雜工。時間不長,兩個國營企業都倒閉了,張慶文另起爐灶生產地膜,劉瑞平接過父親的農資店賣種子。1996年春天,一場大雪壓垮了家鄉的簡易育苗大棚,他倆才不約而同地走進父輩的蔬菜園。

27歲的張慶文生產的地膜,佔領了京津冀半個市場。這一年春天,地處中原的曲周縣下了一場大雪,菜苗沒出大棚就凍死大半。有菜農找到張慶生,請他想想辦法。張慶生跑到山東,搞來10萬株黃瓜苗和茄子苗。此刻,他的地膜「流滴消霧」「覆膜透光」課題,正處在關鍵時刻。儘管他瞅准了蔬菜育苗的商機,但卻無力分心。

河北大德志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張慶文 (記者 顧大鵬 攝)

河北大德志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張慶文 (記者 顧大鵬 攝)

地膜借牌闖北疆

「流滴消霧」是大棚覆膜生產的一個難題,水滴從棚頂滴到蔬菜上,會造成葉面腐爛;霧氣不僅遮光,還會助長細菌蔓延。張慶生把浙江大學姚教授請到自己的工廠做實驗,共同發明「三層共擠」法,使「基膜」「流滴」「消霧」三合一,既節省了生產成本,又方便了菜農使用。

當時,張慶文還承擔著中國農大麴周實驗站的「麥棉雙豐」項目。曲周過去是個老鹼窩,上世紀70年代,中國農大的老師幫助農民治鹼,歷時10餘年,糧食畝產由1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張慶文說:「小麥是冬播夏收,棉花是春播秋收。割了小麥,就誤了種棉花,麥收不能提前,只能提前棉花育苗,改大田播種為插秧」。

「『麥棉雙豐,讓農民既要有飯吃,又要有錢花」。張慶文藉着中國農大的牌子,把他生產的透光地膜,銷往了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覆蓋了中國北方大部分的土地。

女子嫁接隊出國賣藝

春雪過後,劉瑞平也來到山東,他不僅搞到10萬株菜苗,還帶回來一名育苗師傅,建起了曲周第一個育苗標準溫室大棚。「師傅姓郝,是個小心眼,不帶徒弟」,劉瑞平說,「幹活神神秘秘的」。劉瑞平辭掉郝師傅,請來孫師傅。「孫師傅不保守,怎麼用藥,怎麼施肥,只開方子,讓我們自己釆購和操作,他在一邊指導」。孫師傅告訴他:「苗齡超過2天,葉片超過5個,移栽持續低溫超過3天,就會生成異型果實,甚至蔬菜減產」。

河北大德志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劉瑞平(記者 顧大鵬 攝)

河北大德志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劉瑞平(記者 顧大鵬 攝)

「溫室大棚地面要消毒,避免低溫高濕和高溫高濕;溫室大棚要與外界隔絕,防止蟲害和空氣病菌傳染」。2014年冬天,劉瑞平的育苗大棚,遇到孫師傅解決不了的難題,「西瓜苗患上枯萎病,損失20萬株」。他帶着西瓜種子、穴盤基質和黃褐色的苗子到北京鑒定,卻找不出原因。專家懷疑地下水出了問題,果然井水鹽份超標10倍,100米深的地下水已被污染,他只好又打了一口200米的水井。

「農家婦女跟孫師傅學會了西瓜、西紅柿和茄子苗嫁接」,劉瑞平說,「按株收費,每株7分到1毛,每天每人平均2800株」。嫁接技藝母親傳閨女,姐姐帶妹妹,女子嫁接隊,從10餘人發展到1000餘人;溫室育苗大棚,從50個繁殖到5000多個。

2016年,劉瑞平接到寧夏一個500萬株西瓜育苗訂單,要20天完成。「女子嫁接隊關鍵時刻大顯身手」,劉瑞平說,「這支千人女子嫁接隊,北上內蒙古、南下蘇杭、東至廣州、西達桂林,而且衝出了國門活躍在『一帶一路』上」。

落榜生的新目標

2018年,張慶文與劉瑞平成為名符其實的育苗狀元,每人年育苗超過1億株。張慶文告訴記者:「去年10月,中國農大確定曲周為『首個農業綠色發展示範區』」,劉瑞平搶過話頭說:「今年9月,國家八部委發文支持曲周創建『國家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這兩個踩着時代節拍舞蹈的落榜生,共同注資成立河北大德志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他們給自己定下新目標:「建立蔬菜種子數據庫和原創種子試種基地,聯手擠進中國蔬菜產業鏈」。

河北省曲周縣蔬菜科技園一角(記者 顧大鵬 攝)

河北省曲周縣蔬菜科技園一角(記者 顧大鵬 攝)

苗期誤差不超過1小時

張慶文與劉瑞平這兩個高考落榜生,註冊公司前先從中國農大預訂了兩名在校研究生,建立了曲周第一個蔬菜科技小院,小院的兩位「院士」,一位叫王興邦,一位叫劉恩琪,他們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兩年半要在這裏度過。

中國農大研究生王興幫(左)與劉恩琪在曲周蔬菜科技園(記者 顧大鵬 攝)

中國農大研究生王興幫(左)與劉恩琪在曲周蔬菜科技園(記者 顧大鵬 攝)

這兩位2018級專業碩士研究生開學典禮前已經在曲周農家住了近1個月。劉恩琪發現,「曲周這個中原地區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品種單一,種子更新比較慢,育苗基本上憑的還是經驗」,他兩年的目標是:幫助企業一起建立蔬菜種子數據庫,引進新品種和育苗新工藝,從源頭上重構蔬菜產業鏈。劉興邦的目標是:引進「水肥一體化」工藝,實現蔬菜生產「雙減」,一是減少施用化肥,一是減少使用農藥。他還自加壓力,「收回廢棄的蔬菜秸稈,通過簡單發酵生成有機肥」。

兩個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張慶文與劉瑞平提出的。一人側重蔬菜產業的上游,一人側重蔬菜產業的下游,兩人希望幫助農民共建綠色蔬菜生態鏈。

2019年10月,張慶文與劉瑞平的蔬菜種子數據庫,已經有8大類1000多個蔬菜品種。令兩個研究生意想不到的是,「企業提前引進了一組現代化育苗設備,育苗工藝不僅省功省時,也提高了嫁接苗的成活率」。

張慶文對記者說:「育苗有了精準的數據控制,水肥布施均勻,菜苗生長喜人,成本減少三成;一個蔬菜訂單,從穴盤播種推進苗床,再經過嫁接溫室癒合,苗期誤差不超過1小時」。

責任編輯:一粟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